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97 (1700-1725).djvu/6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水火土石,以其本體也;《洪範》用金木水火土」 ,以其致用也。皆有所主,其歸則一。或曰:「先天圖八卦次序與所為之物,與《周易》不同,何也?」 曰:「先天圖八卦次序,始於乾而終於坤,此先天也,伏羲八卦也。《周易》自『帝出乎震』」 ,至「『成言乎艮』,此文王八卦也。非獨八卦,如此,六十四卦亦不同也。伏羲《易》無文字,獨有卦圖陰陽消」 長而已。孔子於《繫辭》亦嘗言之矣。聖人立法不同其道,則相為先後始終,而未嘗不同也。此皆有至理,在乎信道者詳考焉。

「水火土石交」,而地之體盡之矣。

「混成一體,謂之太極。太極既判,初有儀形,謂之兩儀。兩儀又判,而為陰陽剛柔,謂之四象;四象又判而為太陽、少陽、太陰、少陰、太剛、少剛、太柔、少柔,而成八卦。太陽、少陽、太陰、少陰成象于天,而為日月星辰;太剛、少剛、太柔、少柔,成形于地,而為水火土石。八者具備,然後天地之體備矣。天地之體備,而後變化生成萬」 物也。所謂八者,亦本乎四而已。「在天成象,日也;在地成形,火也。陽燧取于日而得火,火與日本乎一體也。在天成象,月也;在地成形,水也。方諸取于月而得水,水與月本乎一體也。在天成象,星也;在地成形,石也。星隕而為石,石與星本乎一體也。在天成象,辰也;在地成形,土也。自日月星之外,高而蒼」 蒼者,皆辰也。自水火石之外,廣而厚者,皆土也。辰與土本乎一體也。天地之間,猶形影聲響之相應,象見乎上,體必應乎下,皆自然之理也。蓋日月星辰,猶人之有耳目口鼻,水火土石猶人之有血氣骨肉,故謂之「天地之體。」 陰陽剛柔,則猶人之精神,而所以主耳目口鼻血氣骨肉者也,故謂之「天地之用。」 夫太極者,在天地之先而不為先,在天地之後而不為後,終天地而未嘗終,始天地而未嘗始,與天地萬物圓融和會而未嘗有先後始終者也。有太極,則兩儀、四象、八卦以至于天地萬物,固已備矣。非謂今日有太極而明日方有兩儀,後日乃有四象、八卦也。雖謂之曰「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 象,四象生八卦,其實一時具足,如有形則有影,有一則有二有三,以至于無窮皆然。是故知太極者,有物之先本已混成,有物之後未嘗虧損。自古及今,無時不存,無時不在。萬物無所不稟則謂之曰命,萬物無所不本則謂之曰性,萬物無所不主則謂之曰天,萬物無所不生則謂之曰心,其實一也。「古之聖人窮理盡性,以至于命。盡心知性以知天,存心養性以事天。皆本乎此也。」

日為暑,

太陽為日,暑亦至陽之氣也。

月為寒。

「太陰為月寒」 ,亦至陰之氣也。

星為「晝。」

少陽為星晝亦屬陽

辰為「夜」,

少陰為辰夜亦屬陰

「暑寒晝夜交」,而天之變盡之矣。

日月星辰交,而後有暑寒晝夜之變,有暑寒晝夜之變而後歲成焉。

水為雨,

雨者水氣之所化

火為風,

風者火氣之所化

土為「露」,

露者土氣之所化

石「為雷。」

「雷』者石氣之所化,然四者又交相化焉。故雨有水雨,有火雨,有土雨,有石雨。水雨則為霶霈之雨,火雨則為苦暴之雨,土雨則為霢霂之雨,石雨則為雹凍之雨,所感之氣如此,皆可以類推也。

「雨風露雷交」,而地之化盡之矣。

水火土石交,而後有雨風露雷之化;有雨風露雷之化,而後物生焉。

《暑》變物之性。

物之性屬陽,故為暑之所變。

寒,變物之情。

物之情屬陰,故為寒之所變。

《晝》變物之形。

形可見,故屬「陽」 ,為晝之所變;

《夜變》物之體。

體有質故屬陰。為夜之所變。

性情形體交,而動植之感盡之矣。

性情形體交而後有動植之感。感者唱也,陽唱乎陰也。

《雨》化物之走。

雨潤下,故走之類感雨而化。

風化物之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