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97 (1700-1725).djvu/6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八卷目錄

 理氣部總論二

 邵子皇極經世一觀物內篇之一 觀物內篇之二 觀物內篇之三 觀

 物內篇之四 觀物內篇之五

學行典第八卷

理氣部總論二

邵子皇極經世一

《觀物內篇之一》

「物之大者,無若天地」,然而亦有所盡也。

《乾》,陽物也。坤,陰物也。乾坤謂之物,則天地亦物也。天地乃物之大者耳。既謂之物,則亦有所盡也。然而有所謂「悠久無疆」者,固未嘗盡也。

「天之大陰陽」盡之矣。地之大《剛柔》盡之矣。

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剛與柔。」 天地之道,不過陰陽剛柔而已。

陰陽盡而四時成焉,「剛柔盡而四維成焉。」夫四時四 維者,天地至大之謂也。

陰陽消長而為寒暑,一寒一暑而四時成焉。剛柔交錯而有夷險,一夷一險而四維成焉。四時者天之道,四維者地之理也。萬物由是而生、由是而成也。萬物由是而生,由是而成,斯所以為大者也。

凡言大者,無得而過之也,亦未始以大為自得,故能 成其大,豈不謂至偉至偉者與!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 物之資始資生,可謂大矣。然不自以為大,故能成其大也。

「天生于動者也,地生于靜者也。」一動一靜交,而天地 之道盡之矣。動之始則陽生焉,動之極則陰生焉,一 陰一陽交,而天之用盡之矣。靜之始則柔生焉,靜之 極則剛生焉,一剛一柔交而地之用盡之矣。

天圓,故主動;地方,故主靜。動之始則陽生,本乎動者也。天雖主動,動之極則陰生,有時而靜矣。靜之始則柔生,本乎靜者也;地雖主靜,靜之極則剛生,有時而動矣。此所謂「一動一靜交,而天地之道盡之矣。」 蓋言其體,則天動而地靜;言其用則天有陰陽,陰靜而陽動也;地有柔剛,柔靜而剛動也。是天地皆有動靜也。此所謂一陰一陽交,而天之用盡之矣;一剛一柔交,而地之用盡之矣;

動之大者,謂之太陽。動之小者,謂之少陽。靜之大者, 謂之太陰。靜之小者,謂之少陰。

統言之則曰「陰陽剛柔。」 陰陽剛柔。又有小大。則為太陽、少陽、太陰少陰。太剛少剛。太柔少柔也。

太陽為日。

日者至陽之精也。故太陽為日。在地則為火。《先天圖》以乾為日。乾之位在正南。

太陰為月。

月者至陰之精。得日氣而有光。故太陰為月。在地則為水。《先天圖》以兌為月,兌之位在東南。

少陽為星。

星者日之餘,有光而現。故少陽為星,在地則為石。《先天圖》以離為星,離之位在正東。

少陰為辰。日月星辰交。而天之體盡之矣。

辰者天之土。不見而屬陰。故少陰為辰。在地則為土。《先天圖》以震為辰。震之位在東北。

太柔為《水》。

水者,天下至柔之物也。其性潤下,故太柔為水,在天則為月。《先天圖》以坤為水,坤之位在正北。

太剛為火。

火者,天下至剛之物也。其性炎烈,故太剛為火,在天則為日。《先天圖》以艮為火,艮之位在西北。

少柔為土,

土之為物,亦柔也,其性軟緩,故少柔。為土,在天則為辰。《先天圖》以坎為土,坎之位在正西。

少剛為石。

石亦剛物也,其性堅,故少剛。為石。在天則為星,《先天圖》以巽為石,巽之位在西南,此圖《繫辭》所謂「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 是也,此所謂伏羲八卦也。或曰:《皇極經世》舍金木水火土而用水火土石,何也?曰:日月星辰,天之四象也;水火土石,地之四體也。金木水火土者,五行也;四象四體,先天也;五行,後天也。先天,後天之所自出也。水火土石,五行之所自出也。水火土石,本體也;金木水火土,致用也。以其致用,故謂之五行,行乎天地之間者也。水火土石,蓋五行在其間矣。金出於石,而木生于土,有石而後有金,有土而後有木,金者從革而後成,木者植物之一類也,是豈舍五行而不用哉?「五行」 在其間者。此之謂也。《皇極經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