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97 (1700-1725).djvu/5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之與學也,猶瘖聾之比於人也。凡學者,能明於天人

之分,通於治亂之本,澄心清意以存之,見其終始,可 謂「知《略》」矣。

《新序》:「天生人,而使其耳可以聞,不學其聞則不若聾。 使其目可以見,不學其見則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 不學其言則不若瘖。使其心可以智,不學其智則不 若狂。故凡學,非能益之也,達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 而勿敗之,可謂善學者矣。」

《說苑》:「人知糞,知糞其心。糞田,莫過利苖得粟。」

糞心易行而得其所欲。何謂「糞心?」博學多聞。何謂《易 行》?一性止淫也。

學所以益才也,礪所以致刃也。「吾嘗幽處而深思,不 若學之速;吾嘗跂而望,不若登高之博見。故順風而 呼,聲不加疾而聞者眾;登丘而招,臂不加長而見者 遠。故魚乘於水,鳥乘於風,草木乘於時。」

可以與人終日而不倦者,其惟學乎!其身體不足觀 也,其勇力不足憚也,其先祖不足稱也,其族姓不足 道也,然而可以聞四方而招於諸侯者,其惟學乎!《詩》 曰:「不愆不亡,率由舊章。」夫學之謂也。

楊子《修身》篇:「君子彊學而力行,珍其貨而後市,修其 身而後交,善其謀而後動,成道也。」

《白虎通辟雍》篇:「學之為言覺也,悟所不知也。故學以 治性,慮以變情,故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子 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其有賢才美質知學者,足以開其心,頑鈍之民,亦足 以別於禽獸而知人倫,故無《不教》」之民。

《潛夫論讚學》篇:「人之有學也,猶物之有治也。故夏后 之璜,楚和之璧,雖有玉璞卞和之資,不琢不錯,不離 礫石。夫瑚簋之器,朝祭之服,其始也乃山野之木,蠶 繭之絲耳。使巧倕加繩墨,而制之以斤斧,女工加五 色,而制之以機杼,則皆成宗廟之器,黼黻之章,可著 於鬼神,可御於王公。而況君子敦貞之質,察敏之才」, 攝之以良朋,教之以明師;文之以《禮》《樂》,導之以《詩》《書》, 讚之以《周易》,明之以《春秋》,其不有濟乎!《詩》云:「題彼鶺 鴒,載飛載鳴。我日斯邁,而月斯征。夙興夜寐,無忝爾 所生。」

《釋難篇》:孔子曰:「『耕也,餒在其中;學也,祿在其中』。敢問 今使舉世之人,釋耨耒而程相群於學,何如?」潛夫曰: 「善哉問!君子勞心,小人勞力,故孔子所稱謂君子爾。 今以目所見,耕,食之本也;以心原道,即學又耕之本 也。」

《外史燕居篇》:「性猶璞也,不琢則不成。」今夫野藪之人 多鄙,市井之人多媚,非理也,其習使然也。性固無間 於野藪市井之人也。故循其習之謂情,宰其情之謂 性,因性而導之謂學。不因性而學,是助傲而飾巧也, 何取於學?

《申鑒雜言》篇:「或問曰:『君子曷敦乎學』?曰:『生而知之者, 寡矣;學而知之者寡矣。悠悠之民,泄泄之士,明明之 治,汶汶之亂,皆學廢興之由。敦之不亦宜乎』!」

西疇常言:「學貴有常,而悠悠害道。循序而進,與日俱 新,有常也。玩愒自恕,曰:『我未嘗廢』。非悠悠乎?顧一暴 而十寒,斯害也已。孔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學不可躐等先致察於日用常行。人能孝於事親,友 于兄弟,夫婦睦,朋友信。出而事君,夙夜在公,精白承 德,雖窮理盡性,亦無越於躬履實行也』。」

學以養心,亦所以養身。蓋邪念不萌,則靈府清明,血 氣和平,疾莫之攖,善端油然而生矣,是內外交相養 也。《記》曰:「心廣體胖」,此之謂也。

君子之學,體用具藏,修之餘時與事物醻酢,因可以 識人情世態,其間是非利害,豈能盡如吾意哉?有困 心衡慮,則足以增益其所未能也。

孔門《大學》之道備「九思、三畏」,正心、誠意也,「敏事而謹 言」,修身也。「孝友」施於有政,而家齊矣;敬信節用、愛民 惜力,而國治矣。以至謹修憲度而四方之政行,振墜 拔遺而天下之民歸心。二帝、三王平治之道,莫或加 此矣。

「《禮》以嚴分,和以通情。」分嚴則尊卑貴賤不踰,情通則 是非利害易達。齊家治國,何莫由斯。

《為己之學》,成己所以成物,由本可以及末也。「為人之 學」,徇人至於喪己逐末而不知反本也。

為學日益,須以人形己,自課其功,然後有所激於中, 而勇果奮發,不能自已也。人一己百,雖柔必強。 學成行尊,優入聖賢之域者,上達也;農工商賈,各隨 其業以成其志者,下達也。夫子論「上達下達」,蓋以學 者對小民而並言也。若夫為惡為不義之小人,彼則 有敗亂耳,惡能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