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97 (1700-1725).djvu/3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健 因說敬、恕。先生舉《明道語》云:「『敬義夾持直上,達

天德自此』。而今有一樣人,裏面謹嚴,外面卻䖃苴。有 人外面恁地寬恕,裏面卻都是私意了。內外夾持,如 有人在裏面把住,一人在外把持,不由他不上去。 程子言:『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又言:『涵養當用敬,進 學則在致知』。若不能以敬養在這裏,如何會去致得 知?若不能致知,又如何成得這敬?」 問:「所謂源頭工 夫,莫只是存養修治底工夫否?」曰:「存養與窮理工夫 皆要到。然存養中便有窮理工夫,窮理中便有存養 工夫。窮理是窮那存得底,存養是養那窮得底。 今 學者別無事,只要以心觀眾理,理是心中所有。常存 此心以觀眾理,只是此兩事耳。 涵養須用敬,進學 則在致知。無事時且存養在這裏,提撕警覺,不要放 肆,則講習應接時,便當思量義理。」 問:「敬先於知,然 知至則敬愈分明。」曰:「此正如配義與道 為學,正如 推車子相似。才用力推得動了,便自轉將去,更不費 力。故《論語》首章,只說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便言 其效驗者,蓋學至說處,則自不容已矣。 如《論語》首 章言學,只到『不亦說乎』處住,下面便不說學了。蓋到 說時,此心便活。」因言:「韓退之蘇明允作文,只是學古 人聲響,盡一生死力為之,必成而後止。今之學者為 學,曾有似他下工夫到豁然貫通處否? 聖賢所說 工夫,都只一般,只是一箇『擇善固執』。《論語》則說『學而 時習之』,《孟子》則說『明善』」、「誠身」,只是隨他地頭所說不 同,下得字來各自精細。其實工夫只是一般,須是盡 知其所以不同,方知其所謂同也。 學須先理會那 大底,理會得大底了,將來那裏面小底自然通透。今 人卻是理會大底不得,只去搜尋裏面小小節目。 學問須是大進一番,方始有益。若能於一處大處攻 得破,見那「許多零碎,只是這一箇道理,方是快活。然 零碎底非是不當理會,但大處攻不破,縱零碎理會 得些少,終不快活。曾點《漆雕開》,已見大意,只緣他大 處看得分曉,今且道他那大底是甚物事?天下只有 一箇道理,學只要理會得這一箇道理,這裏纔通,則 凡天理、人欲、義利、公私、善惡之辨,莫不皆通。」 或問: 「氣質之偏,如何救得?」曰:「才說偏了,又著一箇物事去 救他偏,越見不平正了,越討頭不見。要緊只是看教 大底道理分明,偏處自見得。如暗室求物,把火來便 照見。若只管去摸索,費盡心力,只是摸索不見。若見 得大底道理分明,有病痛處,也自會變移不自知,不 消得費力。 學者若有本領相次千枝萬葉,都來湊 著這裏。看也須易曉,讀也須易記。 刮落枝葉,栽培 根本 ;大根本流為小根本。 有一分心向裏得一 分力,有兩分心向裏得兩分力。」因言:「前輩也多是背 處做,幾年方成。 學者只是不為己故日閒。此心安 頓在義理上時少,安頓在閒事上時多,於義理卻生, 於閒事卻熟。 今學者要緊且要」分別箇路頭。要緊 是為己為人之際。為己者,直拔要理會這箇物事,欲 自家理會得,不是慢恁地理會,且恁地理會做好看。 教人說道「自家也曾理會來」,這假饒理會得十分是 當,也都不關自身己事,要須先理會這箇路頭,若分 別得了,方可理會文字。 為學須是切實為己,則安 靜篤實,承載得許多「道理。若輕揚淺露,如何探討得 道理?縱使探討得,說得去,也承載不住。 『入道之門』」, 是將自家身己入那道理中去,漸漸相親,久之與己 為一。而今人道理在這裏,自家身在外面,全不曾相 干涉。 或問《為學》。曰:「今人將作箇大底事,說不切己 了,全無益。一向去前人說中,乘虛接渺,妄取許多枝 蔓,只見遠」了,只見無益於己。聖賢千言萬語,儘自多 了。前輩說得分曉了,如何不切己去理會?如今看文 字,且要以前賢程先生等所解為主,看他所說如何, 聖賢言語如何,將己來聽命於他。切己思量體察,就 日用常行中,著衣喫飯,事親從兄,盡是問學。若是不 切己,只是說話。今人只憑一己私意,瞥見些子「說話, 便立箇主張,硬要去說,便要聖賢從我言語路頭去, 如何會有益?此其病只是要說高說妙,將來做箇好 看底物事做弄。如人喫飯,方知滋味;如不曾喫,只要 攤出在外面與人看,濟人濟己都不得。」 或問:「為學 如何做工夫?」曰:「不過是切己便的。當。此事自有大綱, 亦有節目,常存大綱在我,至於節目之閒,無非此理。 體認省察,一毫不可放過。理明學至,件件是自家物 事,然亦須各有倫序。」問:「如何是倫序?」曰:「不是安排此 一件為先,此一件為後,此一件為大,此一件為小。隨 人所為,先其易者,闕其難者,將來難者亦自可理會。 且如讀《書》,《三禮》《春秋》,有制度之難明,本末之難見,且 放下未要理會,亦」得。如《書》《詩》,直是不可不先理會。又 如《詩》之名數,書之盤誥,恐難理會。且先讀典謨之《書》, 《雅》《頌》之《詩》,何嘗一言一句不說道理,何嘗深潛諦玩, 無有滋味?只是人不曾子細看。若子細看,裏面有多 少倫序,須是子細參研方得,此便是「格物窮理。」如遇 事亦然。事中自有一箇平平當當道理,只是人討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