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6 (1700-1725).djvu/4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故事。察因以所論載,每一篇成,輒奏之。而文帝亦遣 虞世基就察求其書。」

高祖武德五年姚思廉受詔撰陳書

按《唐書高祖本紀》,不載。按曾鞏《陳書序》:「唐興,武德 五年,高祖以自魏以來二百餘歲,世統數更,史事放 逸,乃詔譔次,而思廉遂受詔為《陳書》。」

太宗貞觀三年詔姚思廉次陳史於內祕書省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按《令狐德棻傳》,「貞觀三年, 詔著作郎姚思廉次《陳史》。」按《姚思廉傳》,「詔與魏徵 共著《梁、陳書》。」

按曾鞏《陳書序》:「思廉受詔為《陳書》,久之猶不就。貞觀 三年,遂詔論譔於內祕書省。」

貞觀七年,詔魏徵撰定《陳書》,并為《總論》。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魏徵傳》,「貞觀七 年,姚思廉撰梁陳史。徵受詔總加撰定,多所損益,務 存簡正。各為總論,特稱良史。」

貞觀十年十月。姚思廉《上陳書》。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按曾鞏《陳書序》:「太宗十年 正月丙子始上之。」

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十二月讀陳書作陳書詩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大中祥符八年十 二月己亥作陳書詩,其讀十九史也,起八年七月辛 未,成於天禧元年二月辛未。

仁宗景祐六年詔三館祕閣校理陳書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玉海》。景祐六年八月庚 申。詔三館祕閣校理陳書。

嘉祐六年八月詔曾鞏校讎陳書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曾鞏《陳書序》:「嘉祐六年 八月,始詔校讎,使可鏤板行之天下。而臣等言,梁、陳 等書缺,獨館閣所藏,恐不足以定著。願詔京師及州 縣藏書之家,使悉上之先皇帝為下其事。」

嘉祐七年冬所徵《陳書》始集。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曾鞏《陳書序》:「嘉祐七年 冬,稍稍始集,臣等以相校。」

嘉祐八年七月,《陳書》始校定。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曾鞏《陳書序》:「嘉祐八年 七月,《陳書》三十六篇,始校定,可傳之學者。」

英宗治平 年曾鞏上校定陳書

按《宋史英宗本紀》不載。按《晁氏讀書志》,治平中曾 鞏校定陳書,上之。

徽宗政和 年陳書讎校畢頒之學官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按《晁氏讀書志》云云。

廢帝天德三年以國子監印本姚思廉陳書授諸學校

按《金史廢帝本紀》。不載。按《選舉志》。「天德三年,以姚 思廉陳書自國子監印之。授諸學校。」

陳書部彙考二

唐姚思廉陳書三十六卷

按宋曾鞏序陳書六本紀三十列傳凡三十六篇唐散騎常侍姚思廉譔始思廉父察梁陳之史官也錄二代之事未就而陳亡隋文帝見察甚重之每就察

訪梁、陳故事,察因以所論載,每一篇成,輒奏之。而文 帝亦遣虞世基就察求其書,又未就而察死。察之將 死,屬思廉以繼其業。唐興,武德五年,高祖以自魏以 來二百餘歲,世統數更,史事放逸,乃詔譔次。而思廉 遂受詔為《陳書》,久之猶不就。貞觀三年,遂詔論譔於 祕書內省,十年正月壬子,始上之。觀察等之為此書, 歷三世傳父子,更數十歲而後乃成,蓋其難如此。然 及其既成,與宋、魏、梁、齊等書世亦傳之者少,故學者 於其行事之跡,亦罕得而詳也。而其書亦以罕傳,則 自祕府所藏,往往脫誤。嘉祐六年八月,始詔校讎使 可鏤板行之天下。而臣等言:梁、陳等書缺,獨館閣所 藏,恐不足以定著。願詔京師及州縣「藏書之家,使悉 上之,先皇帝為下其事。至七年冬,稍稍始集,臣等以 相校。」至八年七月,《陳書》三十六篇者,始校定可傳之 學者。其疑者亦不敢損益,特各疏于篇末。其書舊無 目,列傳名氏多闕謬,因別為《目錄》一篇,使覽者得詳 焉。夫陳之為陳,蓋偷為一切之計,非有先王經紀禮 義風化之美,制治之「法,可章示後世。然而兼權尚計, 明於任使,恭儉愛人,則其始之所以興;惑於邪臣,溺 於嬖妾,忘患縱欲,則其終之所以亡。興亡之端,莫非 自己致者。」至於有所因造,以為號令威刑職官州郡 之制,雖其事已淺,然亦各施於一時,皆學者之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