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5 (1700-1725).djvu/8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賦;勸九職之任,以代九賦之出。今考之《周禮》,國中四 郊之賦,閭師征之;野之貢賦,縣師征之。委人征薪芻、 木材,獸人,廛人收皮毛、筋角,角人、羽人斂齒角、羽翮, 丱人收金玉錫石。《澤虞》取國澤財物。掌葛掌染草,則 征絺綌染草,以當邦賦。掌炭掌荼,則征灰炭、茅莠,以 當邦賦。其始也,以九穀為主,而其終則皆以九職之 物充賦。其始也,以五等定輕重,而其終則皆以年之 上下出斂法,熟讀一書,其所以孜孜于田賦之說者, 蓋以其未始立法也。若公田十一之稅,《周禮》曷嘗一 言之?豈惟公田,太宰九等之賦不言軍旅?亦以一兵 一車之出,自有定制耳。此自黃帝為井牧以來,未之 有改。彼則自周公之身而經始之,色目常慮其巧立, 輕重常恐其過差,有無常患其相違,受用「常憂其相 亂。是以太宰正其名,載師酌其數,閭師、縣師隨其物, 太府謹其待用。」蓋其終始本末,無毫髮不經思慮者。 達之王畿之外,則有異名而無異法。諸侯食其稅於 國,則稅之名變而為祿;諸侯納其賦於王,則賦之名 變而為貢。始於太宰之致其用,中於司馬之制其賦, 終於小行人之令其獻。考之《職方氏》,自揚之金錫,荊 之丹銀以至并之布帛,此則取物以充賦也。又考之 《大行人》,自侯服之祀物、甸服之賓物以至要服之貨 物,此即變賦以為貢也。其纖悉委曲,則與畿內無一 不相應者。蓋嘗以《禹貢》之書攷之,然後《周禮》貢稅賦 之別,源流會通,益無可疑者。夫冀州在王畿之內,堯 之所都也,「厥賦惟上上,厥田惟中中。」是公田之稅,雖 其等在五,而私田之賦折以他物,則其等實在一也, 此乃太宰之九賦也。八州在王畿之外,諸侯之國也。 田賦之下,於是始立為貢篚之制焉。有金木鉛石之 貢,有漆絲羽茅之貢,有球琳琅玕銀鏤砮磬之貢,此 則太宰之九貢也。然《禹貢》與《周禮》少異者,《周禮》畿內 之類,通可以言貢,而《禹貢》則專指以為賦;《禹貢》畿內 之賦專以米粟之屬,而《周禮》則雜以他物代之。此特 其微異者耳,不害其為同也。周衰,王制不明,貢稅賦 之法不復存成王、周公之制。魯之宣公初稅畝,是以 公田之外,復履私田之畝,行十一之稅。雖然,賦則尚 無恙也。至於成公之作丘甲,則每三甸而加一乘,兵 車之賦,非復《司馬法》之舊。哀公之用田賦,則受田百 畝而出賦二十畝,私田之賦,非復《載師》之舊。至于邦 國之貢,益悖謬而無統。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是諸侯 既不致貢于天子。子產言鄭伯以男,而使從公侯之 貢,是晉人責貢于諸侯者又難給焉。此豈惟非周家 之舊法哉?虞夏貢賦之法,自三代以來所謂相承而 不廢者,至春秋而掃地矣。嗚呼!讀《周禮》見周之所以 盛,讀《春秋》見周之所以衰。

宮衛論宮正宮伯宿衛

或問:「宮正掌兵衛,宮伯掌郎衛,而兵衛郎衛則皆統 於太宰,何也?」曰:「宿衛不統於太宰,則內外之勢有所 限隔,而賢否之人無所決擇,事權將分,政令得下,移 而錯出,其禍有不可勝言者。」曰:「信如是說,則九兵皆 宿衛也。虎賁之虎士,何以掌於《司馬》?司隸之隸,何以 掌於《司寇》?司寇猶有可諉者。曰:『是掌外朝與京師四 夷之兵耳。若虎士八百人,自六軍之外,此獨為王之 親兵,乃不統於太宰,而散於司馬,何耶』?」曰:「司馬亦聽 命於太宰耳。必散於司馬者,內外雖不可以不相統, 而彼此之勢則不可以不相持。是故兵衛掌於宮正, 而王之親兵與四夷之兵,則掌於虎賁與司隸。昔者 西漢之世,以期門羽林等為宮禁之」親兵,以衛尉掌 宮門之屯兵,而以城門校尉掌京師十二城門之屯 兵及三輔所屬於中尉之兵。所謂「南軍」,蓋指環衛王 宮在長安之內者言之;所謂「北軍」,蓋指十二城門及 三輔屬中尉之兵在長安之外者言之。及武帝增置 八校之兵,以中壘益北軍,以長水、池陽胡騎益南軍, 蓋北軍不出長安之外,南軍不散在三輔之中,八校 則包南北軍在其中矣。是故周勃安劉氏,乃北軍制 南軍之效;劉屈釐發三輔近縣兵及長水、宣曲胡騎 入長安與太子戰,乃南軍制北軍之效。宋朝有閤門 司、皇城司,又有殿前司,皇城司有親從官數千人,入 內內侍省都知與副都知同主判之,殿前司有馬步 軍,殿「前太尉獨統攝之,是故皇城一司於內庭宿衛 無不預者,而獨宿直諸班禁衛則初無所統攝。殿前 一司雖統攝諸班禁衛,而皇城之事亦恝然不相關。」 是漢以南軍、北軍相制,而宋朝以皇城司、殿前司相 維持,大抵皆祖周人之遺意。而其所為不同者,漢南 北軍雖隸於三公而掌於太尉,然皆以文屬,而政令 不行於其間。國朝則皆統於樞府,周則皆統於冢宰, 此所以遠過於漢也。故嘗因是而考之,以為周人宿 衛之制,其別有五,而其所以為宿衛之政令者,其目 則有四。蓋居則有宮中之徒役、公卿大夫、士之庶子, 以為環列腹心之衛,若宮正、宮伯之所掌是也;出則 有虎士八百人,掌先後王而趨以卒伍。視朝則在路 門之右,若虎賁士之所掌是也。奉輿馬,督扈從,視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