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5 (1700-1725).djvu/7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二百四十五卷目錄

 周禮部總論一

  後漢王充論衡正說篇

  唐賈公彥周禮疏序周禮廢興

  宋鄭樵周禮辨周禮總說 五服九服辯

  程迥經史說論辨考工記

  朱子全書周禮總論 天官 地官 春官 秋官 冬官

  朱子語錄論陳君舉周禮說

  王炎周禮考辨諸儒疑周禮

經籍典第二百四十五卷

周禮部總論一

後漢王充論衡

《正說篇》

按:禮,夏、殷、周三家相損益之制,較著不同。如以周家 在後,論今為《周易》,則禮亦宜為《周禮》六典不與今禮 相應,今禮未必為周,則亦疑今《易》未必為周也。說禮 者皆知禮也,為禮何家禮也?孔子曰:「殷因於夏禮,所 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由此言之, 夏殷周各自有禮,方今周禮邪?夏殷也?謂之《周禮》,周 《禮六典》,按今《禮經》不見六典,或時殷禮未絕,而「六典」 之禮不傳,世因謂此為《周禮》也。按《周官》之法不與今 禮相應,然則《周禮》六典是也,其不傳,猶古文《尚書》《春 秋》《左氏》不興矣。

唐賈公彥周禮疏

《序周禮廢興》

周公制禮之日,禮教興行,後至幽王,禮義紛亂,故孔 子云:「諸侯專行征伐,十世希不失。」鄭註云:「亦謂幽王 之後也。」故晉侯、趙簡子見儀,皆謂之禮,孟僖子又不 識其儀也。至於孔子,更脩而定之,時已不具,故《儀禮》 註云:後世衰微,幽、厲尤甚,禮樂之書稍稍廢棄。孔子 曰:「吾自衛反於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謂當時 在者,而復重雜亂者也,惡能存其亡者乎?至孔子卒 後,復更散亂。故《藝文志》云:「昔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 二弟子喪而大義乖,諸子之書,紛然雜亂。至秦患之, 乃燔滅文章,以愚黔首。」又云:「禮經三百,威儀三千。及 周之衰,諸侯將踰法度,惡其害己,滅去其籍,自孔子 時而不具,至秦大壞。漢興,至高堂生」《博士傳》十七篇。 孝宣世,后倉最明《禮》,戴德、戴聖、慶普皆其弟子,三家 立于學官。按《儒林傳》:「漢興,高堂生傳《禮》十七篇,而魯 徐生善為容。孝文時,徐生以容為禮官大夫,而瑕丘 蕭奮以禮至淮陽太守。孟卿,東海人也,事蕭奮,以授 后倉。后倉說禮數萬言,號曰《后氏曲臺記》,授戴德、戴 聖。鄭云五傳弟子」,則高堂生、蕭奮、孟卿、后倉、戴德、戴 聖,是為五也。此所傳者,謂十七篇,即《儀禮》也。《周官》,孝 武之時始出,祕而不傳。《周禮》後出者,以其始皇特惡 故也。是以《馬融傳》云:「秦自孝公已下,用商君之法,其 政酷烈,與《周官》相反。故始皇禁挾書特疾惡,欲絕滅 之搜求,焚燒之獨悉,是以隱藏百年。孝武帝始除挾 書之」律,開獻書之路,既出於山巖屋壁,復入於祕府, 五家之儒莫得見焉。至孝成皇帝,達才通人,劉向子 歆,校理祕書,始得列序,著于錄略。然亡其《冬官》一篇, 以《考工記》足之。時眾儒並出,共排以為非是,唯歆獨 識。其年尚幼,務在廣覽博觀,又多銳精于《春秋》,末年 乃知其周公致太平之跡具在。斯奈遭天下倉卒,兵 革並起,疾疫喪荒,弟子死喪。徒有里人河南緱氏杜 子春,尚在永平之初,年且九十,家于南山,能通其讀, 頗識其說。鄭眾、賈逵往受業焉。眾、逵洪雅博聞,又以 經、書記轉相證明為解。逵解行於世,眾解不行,兼攬 二家為備,多所遺闕。然眾時所解說,近得其實,獨以 《書序》言「成王既黜殷命,還」歸在豐,作《周官》,則此《周官》 也,失之矣。逵以為六鄉大夫則冢宰以下及六,遂為 十五萬家,絚千里之地,甚謬焉。此比「多多」,吾甚閔之 久矣。六鄉之人,實居四同地,故云「絚千里之地」者,誤 矣。又六鄉大夫冢宰以下,所非者不著,又云「多,多」者 如此解,不著者多。又云「至六十為武都守,郡小少事, 乃述平生」之志,著《易》《尚書》《詩》《禮》《傳》皆訖。惟念前業未 畢者,惟《周官》

年六十有六。目瞑意倦,自力補之,謂之

《周官傳》也。按《藝文志》云:「成帝時,以書頗散亡,使謁者 陳農求遺書于天下。詔光祿大夫劉向挍書經傳諸 子詩賦,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旨意,錄而奏之。會向卒, 哀帝復使向子歆卒父業,歆於是總群書,奏其《七略》, 故有《六藝》《七略》之屬。」歆之錄,在於哀帝之時,不審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