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5 (1700-1725).djvu/4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又曰:「《周禮》雖以設官三百六十為額,然職事員數不止此。以《天官》考之,凡卿大夫命士三百五十餘人,地官除鄉、遂、山虞、林衡、司關、司門不可考者四百餘人,春夏秋三官皆五百餘人。凡六官中,大略以春夏秋三官為準,以小乘多,皆以五百人為額,凡三千人,其間兼攝者必相半也。何者?蓋先王之制,因事而命官」 ,作史之人,因官而分職。以三公六卿論之,如《周禮》所云二卿必公一人,六卿各掌其職,宜若不可兼。而成王時,周公以公兼太宰,召公以公兼宗伯,蘇忿生以公兼司寇,故《書·洛誥》云:「司徒、司馬、司空」 也。成王將崩,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畢公、衛侯毛公,則是六卿中,召公、畢公、毛公亦上兼三公矣。由是推之,先王之制,其職則不可廢,其官未必一一有舉。其大略則土訓誦訓,無他職事。掌葛徵絺綌,掌染草徵染草,掌荼徵,荼掌炭徵,炭角人徵齒角,羽人徵毛羽,每官掌一事,無事之日多矣。軍司馬行司馬;輿司馬戎僕,戎右有軍旅則用之,甸祝田僕有田獵則用之,有喪紀則用夏采,喪祝有盟會則用詛祝,建邦國則用土方氏,來遠方之民則用懷方氏。先王豈能以祿食養無用之官,待有事然後用之,亦臨事兼攝耳。盟府,命士也,太公兼之,所謂「載在盟府,太師職之」 是也。作禮者以職不可廢,故各設其官職,以待智者決擇耳。又六卿內治一官,外兼一鄉,則《周官》「每鄉卿一人,每宮卿二人」 ,若是者皆非事實也。齊威公令國子、高子各率五鄉;晉景公命士會將中軍,且為太傅;命韓厥將新軍,且為僕大夫;晉悼公令戎御屬校正,司右屬司士,皆古人之制也。或者以《書》為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夏商官倍,亦克用乂。今予小子,仰惟前代時若訓迪厥官,則周之建官,不能遠過夏商,與其有兼攝相半,亦千五百人矣。曰「有朝廷官,有田野官」 ,所謂「建官惟百,夏商官倍」 者,指在朝者也。若總千里之內,安能勝其事哉?今考六官中,大率在朝廷者什之二三耳,其他則分散甸稍縣都之內,與《尚書》無甚戾。或者又謂鄉遂設官最冗,六鄉之民不過七萬五千家,今設官至萬八千九百三十人,為大夫者「百八十人;六遂之民亦不過七萬五千家,而設官乃三千九百九十八人,為大夫者四十人;鄉遂共十五萬家,大扺官吏至二萬三千人。」 如因民之入以賦官祿,則十五萬家之人所入能幾何,而足以養二萬三千官吏也?殊不知鄉遂之官吏皆土居人,其大官如卿,則朝廷兼之,以下大夫命士之屬,分散在他處,且如鄉遂人數,勢不可得兼者,則各置焉。

陳振孫曰:「此書多古文奇字,名物度數,可考不誣。其為《先秦古書》,似無可疑。」

葉適曰:「謂《周禮》之書一用而反至於亂者。古者天子自治,止一國,又有聖人為之臣,久於官而不去,其為地狹而民寡,治之者眾,行之以誠,故米鹽靡密無不盡。今也包夷貊之外以為域,事雖毫髮一自上出,法嚴令具,不得搖手無聖賢為之臣,不久於其官而又有苟簡詐偽之心,乃欲靡密無不盡,以求合《周禮》,此」 人情不安而至於亂也。

魏了翁曰:「《周禮》《左氏》並為秦漢間所附會之書,《周禮》亦有聖賢禮法,然附會極多。」

又曰:「《周禮》與《左傳》兩部,字字謹嚴,首尾如一,更無疏漏處,疑秦漢初人所作,因聖賢遺言足成之。」 劉炎曰:「『或問《周禮》果聖人之全書乎』?曰:『《司門》譏財物之犯禁者,舉而沒之;《司關》:凡貨之不出於關者,舉其貨,罰其人。周公於民之意慮,不若是之察也』。」 王與之曰:「孟子曰:『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此論周公作《周禮》本旨也。《書》:「惟周王撫萬邦,巡侯甸,四征弗庭,綏厥兆民,六服群辟,罔不承德,歸於宗周,董正治官。」 此論周公授《周禮》於成王也。《左傳》:齊仲孫歸曰:「『不去慶父,魯難未已』。公曰:『若之何而去之』?對曰:『難未已,將自斃』。公曰:『魯可取乎』?」 對曰:「不可。猶秉《周禮》,《周禮》」 所以本也。魯不棄《周禮》,未可動也。「晉侯使韓宣子來聘,觀書於太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 此見《周禮》至魯猶存。《孟子》:「北宮錡問曰:『周室班爵祿也,如之何』?」 「孟子曰:『其詳不可得聞也,諸侯惡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 此見《周禮》至戰國已亡。蓋待漢以後諸儒而始明也。

王應麟曰:「《周禮》,漢河間獻王得之,李氏失《冬官》一篇,補以《考工記》,劉歆校理,始得著錄。」 《漢志》所謂「《周官經》六篇」 是也。

葉時曰:「六經無全書,固秦人之罪,而《周禮》不全,不可獨咎秦人也。戰國暴君汙吏,惡其害己而去其籍,其酷已先秦火矣。《周禮》六官闕一,河間獻王求《考工記》以足其書,曾是《考工記》而可補《禮經》乎?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