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5 (1700-1725).djvu/2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陵公乘之裨矣。其書不用于科舉,不列于學官,幸未 經學究金根之謬改,麻沙俗字之訛刊,亦古典之巋 然靈光也。顧未有表出之者,亦學山一簣之虧乎?乃 手錄之,為《周官音詁》一編。

舒芬周禮定本十三卷

按芬自序夫周禮者周公監夏商之禮而損益之郁郁乎其文也仲尼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徵也吾說殷禮宋不足徵也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蓋善之也

又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蓋善其制 作而思見其人也。東漢而下,是書與《儀禮》《戴記》並行。 宋興,大儒輩作表章遺經于此蓋闕如也。予自弱冠 即好是書,迄今斑白,懼魄氣衰而誦記之不逮也,乃 隨所窺測,作為《五官敘辨》五卷,《六官圖釋》一卷,《剔偽》 一卷。既乃錄成正經,重加校訂,其有逸于他書者,取 而附之,錯于他官者編而正之。仍分六卷,總之十有 三卷,題曰《周禮定本》。庶幾奉以周旋,不負習學之初 心也。若夫進講經筵,請立學官以傳弟子,則斯文之 興,厥有會也。

季本讀禮疑圖六卷

按本自序孟子曰有布縷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緩其二三者之外別無征焉周禮之征則不止此蓋其書成于戰國之士中間多雜邪世之

制迂儒之談,而非由大本以行達道者也。當漢武時, 其書始出,眾儒共排其非,至林孝存則曰「末世瀆亂 不經之書」,何休則曰「六國陰謀之書」,惟劉歆、鄭元以 為周公致太平之跡,而朱子深信之,亦以為周公遺 典,又以為聖人所作,必不會差;又謂「《周禮》一書,亦是 起草,未曾得行」,又謂「周公晚年作此小處,或未及改」, 則以《周禮》為未定之書也。孔子刪述《六經》以正人心, 豈其存未定之禮以惑世乎?知《周禮》之不可通而強 以一說通之,亦近于遁辭矣。予故即平日之所疑者 為圖,旁引以辨證之,而一以《孟子》為主。《書》凡六卷,則 前三卷疑圖具在,見禮意焉。其後三卷,則上敘《孟子》 之言以明本原,下評歷代之事以備參考云。

陳深周禮訓注十八卷

按深自序荀卿有言欲觀聖王之跡則于粲然者矣後王是也舍後王而道上古是猶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及觀孔子之告子張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

「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 世可知也。」乃知荀卿之言,孔子之意也。且夫道莫盛 于五帝,五帝莫盛于唐、虞,夫子乃近取諸夏、殷而損 益之。不視唐、虞而視夏、殷者,以見聞為師也。夫高、曾 之事,杳而難尋;以宗父為之語,則子弟不期而自喻。 故高曾之事,宗父能道之。唐、虞者,高曾也,而夏、殷宗 父也。舉唐、虞則失夏、殷,舉夏、殷則見唐、虞矣。故夏、殷 者,吾之前行也,《周禮》,周公監夏、殷而作也,凡其所因 所損益,以治民臨諸侯者,皆夏、殷之遺典也。自周公 六百餘年至孔子,而周禮猶在魯也。孔子乃稱曰:「我 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我欲觀殷道,是故 之宋而不足徵也。」當是時,夏、殷之禮已不可考,而夫 子欲從周矣。不從夏、殷而從周者,孔子所以法後王 也。夏、殷之禮備于周,從周所以從夏、殷也,《春秋》,孔子 從周而作也。凡其所因所損益,以繩當世之諸侯者, 皆周公之遺典也。禹合塗山,玉帛萬國,及湯之黜夏, 而諸侯歸商者三千,禹之諸侯已失其十九,周蓋千 八百國,而會孟津者止于八百,湯之諸侯又失其半。 春秋時,冠帶之國僅十有二,未幾而合為七國,卒併 于秦,而周之諸侯盡失矣。所失者,豈獨其諸侯併與? 其治諸侯之法而失之,周亡而禮亦亡,即周公、仲尼 復起,不能使之返也。豈聖人作禮,不知其禍之至此 與?奚而不知也?執今之法以御今之人,聖人固曰:「如 是而」宜于治,斯已矣。固不為後世慮變而為後王制 變也。事未形而意之勢未極而先之聖人弗為也。周 之天下可謂極治矣,以有《周禮》也。《周禮》,周之聖人作 也。以周之禮治周之天下,故其書名曰《周禮》,而非世 世之禮也。有王者起而損益之,何世而不周之治乎? 故孔子曰:「雖百世可知也。」今去周公二千五百年,而 《周官》之遺意,未嘗不存乎歷世相沿之內,循而舉之, 有餘師矣。今之視《周禮》,猶周之視唐、虞也。世遠而莫 稽,義深而難竟,一不當則弊隨之。其所因,其所損益, 當自宗父而得之矣。乃有儒者之言曰:「不封建,不井 田,不肉刑,終不足以治天下。」嗚呼!如此鍥舟而求劍, 舟已行矣,而劍不可得也。

柯尚遷周禮全經釋原十四卷內源流敘論一卷通論一卷==按:尚遷《自序》:「《周禮》晦蝕于戰國,毀棄于秦,漸出于漢。」==

惟存五官,而補以《考工記》。劉歆傳之,杜子春訓之,鄭 眾、鄭元,更相發明,聖王之制復見于後世,而卒不明 不行者何哉?其不明也,簡札淆亂,司空錯于地官,禾 之分也。封建、鄉遂井田格于悖說,未之正也。其不行 也,心與政離,既荒其原,不明不行,固其所也。況于假 而用之者王莽,誤而用之者安石乎?漢、唐之儒,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