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5 (1700-1725).djvu/2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以為戰國陰謀之書,又有以為漢儒附會之說,則又 均為不明而果于非聖矣。獨程、朱大儒,洞識聖心之 淵微,斷之以為周公遺典,而明道、橫渠又決欲行之 以復三代,有志不就,故微辭奧義,未及論著,君子惜 焉。夫《冬官》未嘗亡也,何必購以千金,又何為補以《考 工記》?宋俞廷椿氏始謂「《冬官》不亡,散」于五官之中,作 《復古編》以伸其說。永嘉王氏、臨川吳氏、清源丘氏、椒 丘何氏咸宗之,各于五官之中雜取諸職,以補《冬官》。 人持所見,各自為編,則《周禮》雖存,紛紜舛錯,幾不可 讀矣。今觀遂人以下地官之半,實冬官也,不知何人 次于掌邦之後,而大司空之職舉而雜于大司徒之 中,遂起千古不決之疑,無乃戰國諸侯之所亂乎?遷 不自度,乃分《遂人》以下為《冬官》,而証其《序官》之同乎 六十,取《地官》土地之事為大司空之職,則《冬官》復矣。 又以鄉遂大夫以下皆無府史胥徒,而知其在民之 官。大端既明,則封建井田與夫賢能征稅之屬,俱可 類見矣。乃敢集諸儒之訓以釋之,發鄙見以原之,庶 幾聖人作《經》。以開萬世太平者。為不亡矣哉。嘉靖己 酉二月

按尚遷又序周禮是周公之遺典也古今相傳漢本猶在不敢移易至臨川俞廷椿氏以為冬官未嘗亡實雜出于五官之中于是取四十九官以補冬官之

闕,又分大司徒之半,以為大司空之職,著《復古編》以 伸其說。嘉熙間,東嘉王次點又作《周禮訂義》,以補俞 氏之遺。至元、泰定間,清源丘吉甫又以序官置各職 之首,大加更定,名以全書。而臨川吳氏又于大司徒 補《孟子五典》于十二教之上,并去序官之文,始以遂 人入司空。至本朝椒丘何氏又復序官于諸職之前, 以大司樂為司徒之教,而司勛、司士、太史之屬皆入 《天官》,工作之事皆入《冬官》,則略倣我朝制度矣。至于 近時有《周禮剔譌》之作,又于諸職之文逐句刪合,分 別真譌,奪彼與此矣。夫《周禮》聖王經世大典,諸職之 文,諸官之序,親出于周公之所裁定,豈容一毫移易 哉?一壞于諸侯害己之惡,遂合《冬官》于《地官》,使大典 淆闕。幸而漢儒傳習尚存古本也。至宋俞氏再亂矣, 王、丘、吳、何雖各自為書,然諸職之文則未嘗更也。至 干《剔譌圖釋》之書,則逐句逐字皆可去取更易矣。是 今之《周禮》雖存,不過古人之事料,隨人意見皆可為 書也,豈先王經世之典哉?愚研精覃思,為日既久,似 有得其要領,乃敢會眾說而折其衷,洗千年之晦蝕, 決諸儒之壅塞。是故復遂人以下為冬官,而六典備 考。鄉、遂以下為鄉官,而位職明。發在位之職與在職 之位,而封建定;推司、保、諫、救之教,而學校舉表。宰夫、 鄉師、遂師、肆師、士師以下為六十屬,而三百六十之 數定。取《司馬法》以明井牧之制,簡稽之法,而軍制復。 辨九功非九職之稅,而賦斂之法明。以九比為九等 之稽,上中下地有三類,而校田征稅之施舍審。至于 辨天地分合祀之非,以明郊祀禘嘗之義,則質之胡 氏之論;推司樂三宮之制為古,《雲門》《大韶》之樂則聞 之師說。此皆《周禮》之大綱,周公之精意所在,後世所 未明者。敢竭鄙見作原以發明之。其他先儒之論有 可采。如葉氏。丘氏。李氏。鄭氏之類。能推明大義者。俱 書于所釋之後。與鄙原相錯。非敢繁也。俾聖《經》之大 旨敷暢闡明焉爾。嘉靖丙午

金瑤周禮述注六卷

按瑤自序周禮周之禮乎曰非也因於殷殷之禮乎曰非也因於夏 然則夏之禮矣曰虞之伯夷已典矣夷之禮又必有所因求其端其天之所秩而性有之

「乎?人之初生也,蠢蠢蠕蠕,若不見所謂禮者,而禮之 全體大用已含于中。蓋生不能無性,性不能無情,情 不能無親疏、厚薄、貴賤,而禮從生焉,其既也文生焉, 又其既也文盛焉。卒至于三百三千而猶莫可已,是 皆情之發,有不容已者。」如是說者,謂周尚文,非也。周 焉能尚之也?質敝而文興,欲不尚之,不可得也。今觀 之《周禮》,上自王后、公孤、大夫、士而下及眾庶,莫非人 也,而莫不有禮也。大而祭祀、朝覲、會同、賓客、軍旅、喪 紀、田役、燕射、獻貢、覜聘,小而交際、辭令、送迎、進止、揖 讓、登降、授受、拜答、問對,莫非事也,而莫不有禮也;近 而宮寢、殿庭、國中四郊、都鄙,遠而六服,又遠而四裔, 莫非王家所治地也,而莫不有禮也。廣大如天地而 無所不包;周匝如泰和元氣流行而無微不被;縱橫 曲折,不相參涉,如春夏秋冬錯行而各有所歸;明著 易簡,如日月之懸象、造化之顯設,而人皆可知可從; 大綱正于上,萬目舉于下,如乾坤定位,而山川人物、 鳥獸草木各適其性,各足其分,而莫知為之者。浩乎 其無畔岸,茫乎其無端緒,混乎其無滲漏。而究其所 歸,不外立極一言,而五典之教乃為之本。其他若設 官分職,敘禮治兵,明刑興事,攘攘籍籍,雜然而有事 者,皆所以經綸其間以翼其主者也/。當是時也,君臣 上下合為一心,王畿列國聯為一體,中國要荒渾為 一家。古人謂泰和在成周宇宙間,猗歟盛哉!猗歟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