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5 (1700-1725).djvu/2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儒之所補,非周之全書也。是以略於大而詳於細,煩 碎不急之職多,而經世淑民之政少。周公「之意不若 是疏也。」每承顧問,必為反覆討論,以求其至精至當 而後已。上亦深嘉嘆,美國家大政事,輒咨之。讀書有 疑,即召使講解。臨朝奏事,或命就御坐前批答。時方 修《太祖實錄》及《類要》諸書,先生皆為總裁。更定官制, 乃改授為文學博士。燕王稱兵北平,廷臣皆議討之, 而詔令檄喻則盡出先生手。三年,燕兵掠大名,上書 指斥。帝以書示先生,先生曰:「燕兵久頓大名,值天暑 雨,當不戰自罷。急令遼東諸將入山海關,攻永平。真 定諸將渡盧溝,搗北平,彼必歸援,以大軍躡其後,可 成擒也。今其奏事適至,宜且與報書,往返踰月,使其 將士心稍懈懈,則其眾必離。我謀既定,我勢既合,進 而蹴之不難矣。」帝於是命先生草詔,遣大理寺少卿 薛喦馳報燕,盡赦燕罪,使罷兵歸藩。又為《宣諭》數千 言,授喦持至燕軍中,密散諸將士。比至,喦匿宣諭不 敢出。燕遣指揮武勝奉書,請盡撤諸道兵。帝將許之。 先生曰:「陛下即欲罷兵,兵一散,難復聚。彼長驅至闕, 何以禦之?願毋為所惑。」及燕兵克儀真,先生進曰:「東 南募兵漸集,北軍不長舟楫。我據天塹之險,與戰江 上,勝負未可知也。」帝然之,命諸將集舟師,而陳瑄以 戰艦降燕,而燕兵遂渡江矣。時四年六月乙卯也。或 勸帝幸浙,或言幸湖湘。先生獨請堅守京城,待四方 援兵,即事不濟,當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是日, 鎮撫伍雲執先生以獻,成祖命繫獄。先是成祖發北 平,姚廣孝啟成祖曰:「城下之日,方孝孺必不降,幸勿 殺。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成祖頷之。至是廣孝 使其門人諭意先生,先生大怒叱之。成祖乃召先生, 使草詔。及先生至,悲慟徹殿陛。成祖降榻勞曰:「先生 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輔成王耳。」先生曰:「成王安在?」成 祖曰:「彼自焚死,非我意也。」先生曰:「何不立成王之子?」 成祖曰:「國賴長君。」先生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 「此朕家事耳,先生毋多言。」於是顧左右授筆札曰:「詔 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先生乃大書數字曰:「死即死,詔 不可草。」遂投筆於地。成祖怒,命磔諸市。先生慨然就 死,作《絕命詞》曰: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 「謀國用猷;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 何求!嗚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時年四十有六。先生兄 曰孝聞,亦力學篤行,早死。弟曰孝友,與先生同就戮, 亦賦詩一章而死。妻鄭及二子中憲、中愈,先自經死; 二女投秦淮河死。宗族親友坐死者八百七十三人。 當時聞者無不壯之。先生工為文章,醇深雄邁,每一 篇出,海內爭相傳誦。永樂中,有藏其文者,罪至死。門 人王稌潛錄為《侯城集》。成化中,謝鐸等始編為《遜志 齋文集》四十卷,行於世。仁宗即位,乃諭尚書呂震曰: 「建文諸臣已蒙顯戮,其親屬可從寬貸。」而先生早無 後矣。至神宗初,有詔褒錄建文忠臣,建表忠祠於南 京。首徐輝祖,次即先生。嗚呼!孰謂先生無後哉?先生 之死,所謂與日月齊光,雖千萬世不能掩矣。至《周官》 一編,其議論之精微,皆經天緯地之鴻業。而一庭之 上,君臣商確,亦儼然明良之盛。惜乎主少而柔,不能 保其宗社;而又不幸而遇一二賣國之奸,俯首受降, 致先生罹十族之慘,以成其萬古不朽之名。固天之 所以啟真主,而亦先生之適丁百六之阨,以為天地 間未有之忠臣,立一極也。讀先生《周官》之書者,必有 先生致主之心,而後可以居官。即居官者,原不必遭 先生之變。在先生非常之變,不過千載而一遇,而先 生致身之心,則不可以一刻而不存,庶乎處常則皆 良臣,處變則皆忠臣。而使人人皆存一忠「臣之心,則 主亦無自而遭其變矣。」讀其書者,可不知其人哉?讀 其書者,可不師其人哉?吾是以讀先生之書,而為之 詳述其事,以繫之於其後。不獨為臣者可師其忠,即 為子者亦可師其孝。而吾之所得於《庭訓》者,亦如是 而止耳。

何喬新周禮註解七卷

按喬新自序周禮一書周公致太平之法也非周公之法乃文武之法也非惟文武之法乃堯舜禹湯之法也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距今數千載其致治之大

本大法,於今可見者,《書》與《周禮》而已。《書》載其道,治天 下之本也;《周禮》載其法,治天下之具也。有志於唐虞 三代之盛者,舍二書何以哉?秦火之餘,書軼其半,然 諸儒無異論,《周禮》固多錯簡,諸儒論說,何其紛然也? 甚者或以為戰國陰謀之書,或以為漢儒附會之說。 嗚呼!使戰國有是法,則為三代矣;使漢儒有是學,尚 可謂之漢儒哉?獨程、朱二大儒,洞識聖心之精微,以 為非聖人不能作,然亦論其大旨而已。微辭奧義,未 及論著,殘章斷簡,未及考正,君子惜之。夫《冬官》未嘗 亡也,何必以千金購之,胡為以《考工記》補之?至臨川 俞氏壽翁,始悟《冬官》散見於六官之中,作《復古編》,以 正漢儒妄補之非。永嘉王氏次點,亦作《周禮訂註》,以 羽翼俞氏之說。其後臨川吳氏、清源丘氏各有考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