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7 (1700-1725).djvu/7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儒,皆不曾見。鄭元注《禮記》、韋昭注《國語》,杜預注《左氏》,趙岐注《孟子》,凡引此書文,並注云:《逸書》。

《增多》二十五篇。

「《大禹謨》一,《五子之歌》二,《引征》三,《仲虺之誥》四,《湯誥》五,《伊訓》六,《大甲》三篇九,《咸有一德》十,《說命》三篇十三,《泰誓》三篇十六,《武成》十七,《旅獒》十八,《微子之命》十九,《蔡仲之命》」 二十,《周官》二十一,《君陳》二十二,《畢命》二十三,《君牙》二十四,《冏命》二十五。

以合於伏生之二十八篇,而去其偽。《泰誓》又分《舜典》 《益稷》《盤庚》中下《康王之誥》各自為篇,則為今之五十 八篇矣。其《舜典》亡闕,取王肅本《慎徽》以下之傳續之。

陸氏《釋文》云:「梅賾上孔氏傳《古文尚書》,亡《舜典》一篇。」 時以王肅注頗類孔氏,故取王注從「慎徽《五典》」 以下為《舜典》,以續孔傳。

齊明帝建武四年,有姚方興者,於大航頭得本,有「曰 若稽古帝舜」以下二十八字,獻之朝議,咸以為非。及 江陵板蕩,其文北入中原,學者異之,劉炫遂以列諸 本第。然則今日之《尚書》,其今文、古文皆有之,三十三 篇固雜取伏生、安國之文,而二十五篇之出於梅賾 《舜典》二十八字之出於姚方興,又合而一之。《孟子》曰: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於今日而益驗之矣。

竊疑古時有《堯典》無《舜典》,有《夏書》無《虞書》,而《堯典》亦 《夏書》也。《孟子》引「二十有八載放勳,乃徂落而謂之《堯 典》」,則《序》之別為《舜典》者非矣。《左氏傳莊公八年》引「皋 陶邁種德」,《僖公二十四年》引「地平天成」,二十七年引 「賦納以言」,《文公七年》引「戒之用休」,《襄公五年》引「成允 成功」,二十一年、二十三年兩引「念茲在茲」,《二十六年》 引「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哀公六年引「允出茲在茲」, 十八年引「官占惟先蔽志」,《國語》周內史過引「眾非元 后何戴后非眾,罔與守邦」,而皆謂之《夏書》,則後之目 為《虞書》者贅矣。

《正義》言馬融、鄭元、王肅《別錄》題皆曰「《虞夏書》,以虞、夏同科。」

何則?記此書者必出於夏之史臣,雖傳之自唐,而潤 色成文,不無待於後人者。故篇首言曰「若稽古」,以古 為言,明非當日之記也。世更三聖,事同一家,以夏之 臣追記二帝之事,不謂之《夏書》而何?夫惟以夏之臣 而追記二帝之事,則言堯可以見舜,不若後人之史, 每帝各立一本紀,而後為全書也。

「帝曰: 來!禹,汝亦昌言」,承上文皋陶所陳一時之言也。 「王出在應門之內」,承上文諸侯出廟門俟一時之事 也。序分為兩篇者,妄也。

書序

益都孫寶侗仲愚謂:「《書序》為後人偽作,逸書之名亦 多不典。至如《左氏傳定四年》:祝佗告萇弘,其言魯也, 曰:『命以《伯禽》,而封於少皞之墟。其言衛也,曰:命以《康 誥》,而封於殷墟。其言晉也,曰:命以《唐誥》,而封於夏墟』。 則《伯禽之命》《康誥》《唐誥》,《周書》之三篇,而孔子所必錄 也。今獨《康誥》存而二《書》亡。為《書序》者,不知其篇名,而」 不列於百篇之內,疏漏顯然,則不但《書序》可疑, 百篇之名亦未可信矣。其解命以伯禽為書名,《伯禽 之命》尤為切當。今錄其說。

正義曰:《尚書》遭秦而亡,漢初不知篇數。武帝時有太 常蓼侯孔臧者,安國之從兄也,與安國書云:「時人惟 聞《尚書》二十八篇,取象二十八宿,謂為信然,不知其 有百篇也。」今攷傳記引書,並無《序》所亡四十二篇之 文,則此篇名亦未可盡信也。

豐熙偽尚書

《五經》得於秦火之餘,其中固不能無錯誤,學者不幸 而生乎二千餘載之後,信古而闕疑,乃其分也。近世 之說經者,莫病乎好異,以其說之異於人而不足以 取信,於是舍《本經》之訓詁而求之諸子百家之書,猶 未足也,則舍近代之文而求之遠古;又不足,則舍中 國之文而求之四海之外,如豐熙之古書《世本》,尤可 怪焉。

鄞人言出其子坊偽撰,又有《子貢詩傳》,後儒往往惑之。

「曰箕子,朝鮮本」者,箕子封於朝鮮,傳書古文,自《帝典》 至《微子》止,後附《洪範》一篇。曰「徐市,倭國本」者,徐市為 秦博士,因李斯坑殺儒生,託言入海求仙,盡載古書, 至島上立倭國,即今日本是也。二國所譯書,其曾大 父河南布政使慶錄得之,以藏於家。按宋歐陽永叔 《日本刀歌》,徐福行時,書未焚,逸書百篇今尚存。蓋昔 時已有是說,而葉少蘊固已疑之。夫詩人寄興之辭, 豈必真有其事哉?日本之職貢於唐久矣,自唐及宋, 歷代求書之詔不能得,而二千載之後,慶乃得之。其 得之,又不以獻之朝廷,而藏之家,何也?

宋咸平中,日本僧奝然以鄭康成注《孝經》來獻,不言有《尚書》。

至曰箕子傳《書》古文自《帝典》至《微子》,則不應別無一 篇逸書,而一一盡同於伏生、孔安國之所傳。其曰「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