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7 (1700-1725).djvu/7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附《洪範》一篇」者,蓋徒見《左氏傳》三引《洪範》,皆謂之《商

書》。

《文公五年》引「沈潛剛克,高明柔克。」 《成公六年》引「三人占,從二人。」 《襄公三年》引「無偏無黨,王道蕩蕩。」 《正義》曰:「箕子,商人所說,故謂之《商書》。」

而不知王者,周人之稱。十有三者,周史之記,不得為 商人之書也。《禹貢》以道山道水移於九州之前,此不 知古人先經後緯之義也。

《孔安國傳》「道岍及岐」 ,即云:「更理說所治山川首尾所在。」 是自漢以來別無異文。《史記。夏本紀》亦先九州而後道山、道水。

《五子之歌》「為人上者奈何不敬?」以其不葉而改之,曰 「可不敬乎?」謂本之鴻都石經。據《正義》言,蔡邕所書石 經,《尚書》止今文三十四篇,無《五子之歌》,熙又何以不 攷而妄言之也?

《五子之歌》,乃孔氏古文,東晉豫章內史梅賾所上。故《左傳》成公十六年引「怨豈在明,不見是圖」 ,《哀公六年》引「惟彼陶唐,有此冀方」 ,杜預注並以為逸書;《國語》周單襄公引「民可近也,而不可下也」 ,單穆公引「關石和鈞」 ,《王府》則有韋昭解,亦以為逸書。

「夫天子失官,學在四裔,使果有殘編斷簡,可以裨經 文而助聖道,固君子之所求之而惟恐不得者也。若 乃無益於經,而徒為異以惑人,則其於學也,亦謂之 異端而已。」愚因歎夫昔之君子,遵守經文,雖章句先 後之間,猶不敢輒改。故元行沖奉明皇之旨,用魏徵 所注《類禮》,撰為疏義,成書上進。而為張說所駮,謂章 句隔絕,有乖舊本,竟不得立於學官。夫《禮記》二戴所 錄,非夫子所刪,況其篇目之次,元無深義。而魏徵所 注,則又本之孫炎。字叔然漢末人以累代名儒之作,申之以 詔旨,而不能奪經生之所守。蓋唐人之於經傳,其嚴 也如此。故啖助之於《春秋》,卓越三家,多有獨得,而史 氏猶譏其一本所承,自用名學,謂後生詭辯,為助所 階。乃近代之人,其於讀經,鹵莽滅裂,不及昔人遠甚, 又無先儒為之據依,而師心妄作,刊傳記未已也,進 而議聖經矣;更章句未已也,進而改文字矣。此陸游 所以致慨於宋人。

陸務觀曰:「唐及國初,學者不敢議孔安國、鄭康成,況聖人乎?自慶曆後諸儒發明經旨,非前人所及,然排《繫辭》,毀《周禮》,疑《孟子》,譏《書》之引征、《顧命》不難於議《經》,況傳注乎?」 趙汝談至謂《洪範》非箕子之作。

而今且彌甚。徐防有言:「今不依章句,妄生穿鑿,以遵 師為非義,意說為得理,輕侮道術,寖以成俗。」嗚呼!此 學者所宜深戒。若豐熙之徒,又不足論也。

近有謂得朝鮮本《尚書》,於《洪範》八政之末添多五十二字者。按:元王惲《中堂事記》,中統二年,高麗世子來朝,宴於中書省,問曰:「傳聞汝邦有《古文尚書》及海外異書。」答曰:「與中國不殊。」是知此五十二字者,亦偽撰也。

漢東萊張霸偽造《尚書》百二篇,以中書校之,非是。霸 受父,父有弟子尉氏樊並,詔存其書。後樊並謀反,乃 黜其書,而偽逸《書嘉禾篇》有周公奉鬯立於阼階,延 登贊曰「假王涖政」之語,莽遂依之,以稱居攝。是知惑 世誣民,乃犯上作亂之漸。大學之教禁於未然者,其 必先之矣。

書傳會選

洪武二十七年四月丙戌,詔徵儒臣定正宋儒蔡氏 《書傳》。上以蔡氏《書傳》日月五星運行與朱子《詩傳》不 同,其他注說與番陽鄒季友所論,間亦有未安者,遂 詔徵天下儒臣定正之,命翰林院學士劉三吾等總 其事。凡蔡氏《傳》得者存之,失者正之。又采諸家之說, 足其未備。九月癸丑,書成,賜名《書傳會選》,命禮部頒 行天下。今按此書,若《堯典》謂天左旋,日月五星違天 而右轉,陳氏祥道「高宗肜日」,謂祖庚繹於高宗之廟。金氏履祥 《西伯戡黎》,謂是武王。金氏《洛誥》:「惟周公誕保文武,受命 惟七年。」謂周公輔成王之七年。張氏 陳氏櫟皆《不易》之論。

又如《禹貢》「厥賦貞」 ,主蘇氏軾,謂賦與田正相當。涇屬渭,汭主孔《傳》「水北曰汭。」 《太甲》「自周有終」 ,主金氏,謂「周當作君。」 《多方》「不克開於民之麗」 ,主葉氏;陳氏櫟,謂「古者治獄以附罪為麗」 ,皆可從,然所采既博,亦或失當。如《金縢》「周公居東」 ,謂孔氏以為「東征」 ,非是。至《洛誥》又取「東征」 之說,自相牴牾。

每《傳》之下繫以《經》文及《傳音釋》,于字音、字體、字義辨 之甚詳。其《傳》中用古人姓字、古書名目必具出處,兼 亦攷證典故。蓋宋、元以來諸儒之規模猶在,而其為 此書者,皆自幼為務本之學,非由八股發身之人。故 所著之書,雖不及先儒,而尚有功於後學。至永樂中 修《尚書大全》,不惟刪去異說,并《音釋》亦不存矣。愚嘗 謂自宋之末造以至有明之初年,經術人材,於斯為 盛。自「八股行而古學棄,《大全》出而經說亡,十族誅而 臣節變」,洪武、永樂之間,亦世道升降之一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