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7 (1700-1725).djvu/7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見下。}}此今文與古文為二也。又曰:「《古文尚書》者,出孔子 壁中。武帝末,魯共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 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共王 往入其宅,聞鼓琴瑟鐘磬之音,於是懼,乃止不壞。」孔 安國者,孔子後也。悉得其書,以攷二十九篇,得多十 六篇。師古曰見行世二十九篇之外更得十六篇安國獻之遭巫蠱事,未 列於學官,劉向以《中古文》師古曰中者夫子之書也校歐陽、大小 夏侯三家經文《酒誥》脫簡一,《召誥》脫簡二,率簡二十 五字者,脫亦二十五字;簡二十二字者,脫亦二十二 字。文字異者七百有餘,脫字數十。

志自云,「此所述者,本之劉歆《七略》,不知中古文即安國所獻否?及王莽末,遭赤眉之亂,焚燒無餘。」

《儒林傳》曰:「孔氏有《古文尚書》,孔安國以今文字讀之, 因以起其家,逸書得十餘篇,蓋《尚書》滋多於是矣。」言此 為最多者明張霸加之以百二篇為偽遭巫蠱,未立於學官。安國為諫 大夫,授都尉朝,都尉朝授膠東庸生,庸生授清河胡 常,少子又傳《左氏》;常授虢徐敖,又傳《毛詩》,授王璜、平 陵塗惲子真。子真授河南桑欽君長。王莽時,諸學皆 立。

《傳》末又言「平帝時,立《左氏春秋》《毛詩》《逸禮》《古文尚書》,而《後漢書》十四博士無之,蓋光武時廢。」

《劉歆》為國師,璜《惲等》皆貴顯。言劉歆者哀帝時歆移書太常博士欲立此諸 家之學故也

又曰:「世所傳《百兩篇》者,出東萊張霸,分析合二十九 篇,以為數十。」或分析之或合之又采《左氏傳》《書序》,為作首尾, 凡百二篇,篇或數簡,文意淺陋。成帝時,求其古文者, 霸以能為百兩徵,以中書校之,非是。此又孔氏《古文》 與張霸之書為二也。《後漢書儒林傳》曰:「孔僖,魯國魯 人也。自安國以下,世傳《古文尚書》。」又曰:「扶風杜林傳 《古文尚書》,林同郡賈逵為之作訓。」

《賈逵傳》:「肅宗好古文尚書,詔逵撰歐陽、大小夏侯《尚書》古文同異為三卷。帝善之。」

馬融作傳,鄭元注解,由是《古文尚書》遂顯於世。」又曰: 「建初中,詔高才生受《古文尚書》《毛詩》《穀梁》《左氏春秋》, 雖不立學官,然皆擢高第為講郎,給事近署。」然則孔 僖所受之安國者,竟無其傳。而杜林、賈逵、馬融、鄭元 則不見安國之傳,而為之作訓、作傳、作注解。此則孔、 鄭之學,又當為二而無可攷矣。《劉陶傳》曰:「陶明《〈尚書 〉、春秋》,為之訓詁,推三家《尚書》及古文,是正文字三百 餘事,名曰「中文尚書。」言參用今文古文之中漢末之亂無傳。若 馬融注「《古文尚書》十卷」,「鄭元注《古文尚書》九卷」,則見 於《舊唐書藝文志》。

又有王肅、范甯、李顒、姜道成注《古文尚書》,《新唐書》作「姜道盛。」

開元之時。尚有其書。而未嘗亡也。按陸氏《釋文》言馬、 鄭所注二十九篇,則亦不過伏生所傳之二十八

一、《堯典》并《舜典》《慎徽》以下為一篇;二、《皋陶謨》并《益稷》為一篇;三、《禹貢》,四、《甘誓》五,《湯誓》六,《盤庚》七《高宗肜日》,八《西伯戡黎》,九《微子》十,《牧誓》十一《洪範》十二《金縢》十三《大誥》十四《康誥》十五,《酒誥》十六《梓材》十七《召誥》十八《洛誥》十九《多士》二十《無逸》,二十一《君奭》二十二《多方》,二十三《立政》,二十四《顧命》,并《康王之誥》為一篇。二十五《呂刑》,二十六《文侯之命》,二十七《費誓》,二十八《秦誓》。

而《泰誓》別得之民間。合之為二十九。

孔氏正義曰:《史記》及《漢書儒林傳》云:「伏生獨得二十九篇,以教齊魯,然《泰誓》非伏生所得。」 按馬融云「《泰誓》後得。」 鄭元《書論》亦云:「民間得《泰誓》,《別錄》曰『武帝末,民有得《泰誓》書於壁內者,獻之』。」 則《泰誓》非伏生所傳,而言二十九篇者,以司馬遷在武帝之世,見《泰誓》出而得行,入於伏生所傳內,故為史。總之云伏生所出,不「復曲別分析,其實得時。不與伏生所傳同也。」

且非今之《泰誓》。有白魚入於王舟等語董仲舒對策引之其所謂「得多十 六篇」者,不與其間也。《隋書經籍志》曰:「馬融、鄭元所傳 惟二十九篇,又雜以今文,非孔子舊書。自餘絕無所 說。」

正義曰:鄭氏書,於伏生所傳之外,增益二十四篇。《舜典》一,《汨作》二《九工》九篇;十一《大禹謨》十二《益稷》十三《五子之歌》十四《引征》十五《湯誥》十六,《咸有一德》十七,《典寶》十八,《伊訓》十九,《肆命》二十,《原命》二十一,《武成》二十二,《旅獒》二十三,《冏命》二十四,以一篇為一卷九,共九篇,合為一卷。通十六卷,以合於《漢藝文志》,得多十六篇之數。此即張霸之徒所作,偽書也。與《舊唐書》所載卷目不同。

晉世祕府所存,有《古文尚書》經文,今無有傳者。及永 嘉之亂,歐陽、大小夏侯《尚書》並亡。至東晉,豫章內史 梅賾始得安國之傳,上之。

正義引《晉書》云:「太保鄭沖以古文授扶風蘇愉,愉授天水梁柳,柳授城陽臧曹,曹授汝南梅賾,遂上其書。」 又云:「其書亡失《舜典》一篇。」 此書東京以下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