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7 (1700-1725).djvu/6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處有脫簡錯簡耶

《多士》。商民遷洛者,亦有有位之士。故周公洛邑初政, 以王命總呼《多士》而告之,編書者因以名篇,亦誥體 也。今文、古文皆有。 吳氏曰:「方遷商民於洛之時,成 周未作。其後王與周公患四方之遠,鍳三監之叛,於 是始作洛邑,欲徙周而居之。其曰『昔朕來自奄,大降 爾四國民命。我乃明致天罰,移爾遐逖,比事臣我宗』。」 「多遜」者,述遷民之初也。「曰:今朕作大邑於茲洛,予惟 四方罔攸賓,亦惟爾多士攸服奔走。」「臣我多遜」者,言 遷民而後作洛也。故《洛誥》一篇,終始皆無欲遷商民 之意。惟周公既誥成王留治於洛之後,乃曰「伻來毖 殷」,又曰「王伻殷」,乃承敘當時商民已遷於洛,故其言 如此。愚謂武王已有都洛之志,故周公黜殷之後,以 殷民反覆難制,即遷於洛。至是建成周,造廬舍,定疆 場,乃告命與之更始焉爾。此《多士》之所以作也。由是 而推,則《召誥》攻位之庶殷,其已遷洛之民歟?不然,則 受都,今衛州也;洛邑,今西京也,相去四百餘里,召公 安得捨近之友民而役遠之讎民哉?《書序》以為「成周 既成,遷殷頑民」者,謬矣。吾固以為非孔子所作也。

呂氏曰:「遷洛之事,《召誥》經營之,《洛誥》考成之,《多士》則慰安之也。」 王氏曰:「篇名『《多士》』,而序以為『頑民』,何也?在官者謂之士,卿大夫士是也;在民者謂之士,士農工商是也。此書稱士,皆在官之殷士也。且周公未始以殷民為頑,成王命君陳始有『無忿疾於頑』」 之語。夫殷民不附周,謂之頑可也;不忘殷,謂之頑可乎?故頑之一字,周公於《康誥》《酒誥》《多士》《多方》等書,未嘗出於口也。

《無逸》,逸者人君之大戒。自古有國家者,未有不以勤 而興,以逸而廢也。成王初政,周公懼其知逸而不知 無逸,故作是書以訓之。凡七更端,周公皆以「嗚呼」發 之,深嗟永歎,其意深遠矣,亦訓體也。今文、古文皆有。 《君奭》、召公告老而去,周公留之,史氏錄其告語為篇, 亦誥體也。以周公首呼君奭,因以「君奭」名篇,篇中語 多未詳,今文、古文皆有。 按此篇之作,《史記》謂「召公 疑周公當國踐阼」;唐孔氏謂「召公以周公嘗攝王政, 今復在臣位」;葛氏謂「召公未免常人之情,以爵位先 後介意,故周公作是篇以諭之。陋哉斯言!」要皆為序 文所誤。獨蘇氏謂「召公之意欲周公告老而歸」為近 之。然詳本篇旨意,召公自以盛滿難居,欲避權位,退 老厥邑,周公反復告諭以留之爾。熟復而詳味之,其 義固可見也。

《蔡仲之命》蔡,國名。仲,字,蔡叔之子也。叔沒,周公以仲 賢,命諸成王,復封之蔡。此其誥命之詞也。今文無,古 文有。 按此篇次敘,當在《洛誥》之前。

《多方》,成王即政,奄與淮夷又叛,成王滅奄歸,作此篇。 按《費誓》言「徂茲淮夷,徐戎並興」,即其事也。疑當時扇 亂不獨殷人,如徐戎、淮夷,四方容或有之,故及《多方》 亦誥體也。今文古文皆有。

朱子曰:「《大誥》《梓材》《多士》《多方》等篇,乃當時編人君告其民之辭,多是方言。故《諸誥》等篇,當時士民曉得,而今士人曉不得。」

《立政》吳氏曰:「『此《書》戒成王以任用賢才之道,而其旨 意,則又上戒成王專擇百官有司之長,如所謂常伯、 常任、準人等云者。蓋古者外之諸侯,一卿已命於君; 內之卿大夫則亦自擇其屬,如周公以蔡仲為卿士, 伯冏謹簡乃僚』之類。其長既賢,則其所舉用無不賢 者矣。」葛氏曰:「誥,體也。今文古文皆有。」

呂氏曰:《無逸》《立政》二篇,相為經緯。以《無逸》之心,明立政之體,君道備矣。自立政後,周公不復有書,納忠於王,此絕筆也。

《周官》「成王訓迪百官,史錄其言,以《周官》名之,亦訓體 也,今文無,古文有。」 按:此篇與今《周禮》不同,如「三公」 「三孤」,《周禮》皆不載。或謂公孤兼官,無正職,故不載。然 三公論道經邦,三孤貳公弘化非職乎?職任之大,無 踰此矣。或又謂「師氏」即太師,保氏即太保,然以師保 之尊而反屬司徒之職,亦無是理也。又此言「六年五 服一朝」,而《周禮》六服諸侯有「一歲一見」者、「二歲一見」 者、「三歲一見」者,亦與此不合,是固可疑,然《周禮》非聖 人不能作也。意周公方條治事之官,而未及師保之 職,所謂未及者,鄭重而未及言之也。書未成而公亡, 其間法制有未施用,故與此異而《冬官》亦缺。要之《周 禮》首末未備,周公未成之書也。惜哉!讀《書》者參互而 考之,則周公之《經》制可得而論矣。

《君陳》,臣名。唐孔氏曰:「周公遷殷頑民於下都,周公親 自監之。周公既沒,成王命君陳代周公,此其策命之 辭。史錄其書,以《君陳》名篇。今文無,古文有。」

鄭氏注《中庸》云:「《君陳》,周公子葵初」 ,王氏曰:「『觀篇中『爾尚式時周公之猷』訓』與《畢命》『今予祗命公以周公之事』,語意略同。不曰『爾考周公』,而但與《畢命》同稱周公,若言他人耳。」 呂氏曰:「此篇戒敕之詞,與《畢命》輕重不類,見《君陳》,蓋新進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