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7 (1700-1725).djvu/6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恭、薛季隆以為武王。吳才老亦曰:「乘黎恐止」 是伐紂時事。按《書序》言:「殷始咎周,周人乘黎」 ,則殷自此以前,未嘗惡周也。殷始有惡周之心,而周文乘襲戡勝,近畿之黎國,迫於王都,且見征伐,此祖伊所以恐而奔告於受曰:「『天既訖我殷命』曰『恐』。」 曰「奔告」 曰「訖我殷命」 ,則其事勢亦且迫矣,恐非文王時事也。文王率殷之「叛國以事紂,而孔子亦稱其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為「至德」 ,所謂「有事君之小心」 者,正文王之事孔子所以謂之「至德也。當時征伐雖或有之,未必迫近於畿甸,然《史記》又謂『文王伐犬戎,伐密須,敗耆國,耆即黎也,音相近,文王得專征伐,故伐之』。」 二說未知孰是?曰:「此等無證據,可且闕之。」

《微子》,微國名。子,爵也。微子名啟,帝乙長子,紂之庶母 兄也。微子痛殷之將亡,謀於箕子、比干。史錄其問答 之語,亦誥體也。以篇首有《微子》二字,因以名篇。今文 古文皆有。

《周書》

周文王國號。後武王因以為有天下之號。《書》凡三十 二篇。

《泰誓上》。「泰大」同,《國語》作「大武王伐殷。」史錄其誓師之 言,以其大會孟津,編書者因以《泰誓》名之。上篇「未渡 河作」,後二篇既渡河作,今文無,古文有。按伏生二十 八篇本無《泰誓》,武帝時偽《泰誓》出,與伏生今文書合 為二十九篇。孔壁書雖出而未傳於世,故漢儒所引, 皆用偽《泰誓》。如曰「白魚入于王舟,有火復于王屋,流 為烏。」《太史公記》《周本紀》亦載其語。然偽《泰誓》雖知剽 竊經傳所引,而古書亦不能盡見,故後漢馬融得疑 其偽,謂《泰誓》按其文若淺露,吾又見書傳多矣,所引 《泰誓》而不在《泰誓》者甚多。至晉孔壁《古文書》行,而偽 《泰誓》始廢。吳氏曰:「湯、武皆以兵受命,然湯之辭裕,武 王之辭迫;湯之數桀也恭,武之數紂」也,傲學者不能 無憾。疑其書之晚出,或非盡當時之本文也。

《泰誓》中。

《泰誓》下。

《牧誓》,牧,地名,在朝歌南,即今衛州治之南也。武王軍 於牧野,臨戰誓眾,前既有《泰誓》三篇,因以地名別之, 今文古文皆有。

《武成》,史氏記武王往伐歸獸,祀群神,告群后,與其政 事共為一書,篇中有「武成」二字,遂以名篇。今文無,古 有文。

按此篇編簡錯亂,先後失序,今考正其文。

《洪範》,《漢志》曰:「禹治洪水,錫《洛書》法而陳之」,《洪範》是也。 《史記》:「武王克殷,訪問箕子以天道,箕子以《洪範》陳之。」 按篇內曰「而曰汝」者,箕子告武王之辭意《洪範》發之 於禹,箕子推衍增益以成篇歟?今文古文皆有 《旅獒》、西旅貢獒,召公以為非所當受,作書以戒武王, 亦訓體也,因以《旅獒》名篇。今文無,古文有。

《金縢》,武王有疾,周公以王室未安,殷民未服,根本易 搖,故請命三王,欲以身代武王之死。史錄其冊祝之 文,并敘其事之始末,合為一篇,以其藏於金縢之匱, 編書者因以「金縢」名篇。今文、古文皆有。唐孔氏曰:「篇 首至王季、文王,史敘將告神之事也。『史乃冊祝』」至「屏 璧與珪,記告神之辭也。自『乃卜』」至「『乃瘳』,記卜吉及王」 病瘳之事也。自「武王既喪」已下,記周公流言居東,及 成王迎歸之事也。

《大誥》:武王克殷,以殷餘民封,受子。武庚,命三叔監殷。 武王崩,成王立,周公相之。三叔流言,公將不利於孺 子,周公避位居東。後成王悟,迎周公歸,三叔懼,遂與 武庚叛,成王命周公東征以討之。大誥天下。書言武 庚而不言管叔者,為親者諱也。篇首有《大誥》二字,編 書者因以名篇。今文古文皆有。

朱子曰:「《大誥》一篇不可曉。據周公在當時,外則有武庚管蔡之叛,內則有成王之疑,周室方且岌岌然,他作此書,決不是備禮苟且為之,必欲以此聳動天下也。而今《大誥》大意,不過說周家辛苦做得這基業在此,我後人不可不有以成就之而已。其後卻又專歸在卜上,其意思緩而不切,殊不可曉。」

《微子之命》。微,國名;子,爵也。成王既殺武庚,封微子於 宋,以奉湯祀。史錄其誥命以為此篇。今文無,古文有 《康誥》。康叔,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武王誥命為衛侯。今 文、古文皆有。按《書序》以《康誥》為成王之書,今詳本篇。 康叔於成王為叔父,成王不應以弟稱之。說者謂周 王以成王命誥,故曰「弟。」然既謂之王,若曰,則為成王 之言,周公何遽自以弟稱之也?且《康誥》《酒誥》《梓材》三 篇言文王者非一,而略無一語以及武王,何耶?說者 又謂「寡兄勗為稱武王」,尤為非義。寡兄云者,自謙之 辭,寡德之稱,苟語他人,猶之可也。武王,康叔之兄,家 人相語,周公安得以武王為寡兄而告其弟乎?或又 謂康叔在武王時尚幼,故不得封。然康叔,武王同母 弟,武王分封之時,年已九十,安有九十之兄,同母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