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7 (1700-1725).djvu/5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一百二十五卷目錄

 書經部總論五

  書經大全虞書 夏書 商書 周書

  薛瑄文集讀書錄

  邵寶語錄簡端錄

經籍典第一百二十五卷

書經部總論五

書經大全

《虞書》

《虞書》,虞舜氏因有天下之號也。書凡五篇。《堯典》雖紀 唐堯之事,然本虞史所作,故曰《虞書》。其《舜典》以下,夏 史所作,當曰《夏書》。《春秋傳》亦多引為《夏書》。此云《虞書》, 或以為孔子所定也。

夏氏曰:「《二典》《禹謨》俱謂之《虞書》者,蓋三聖授受,實守一道。謂之《唐書》,則可以該舜,不可以該禹;謂之《夏書》,則可以該舜,不可以該堯;惟曰《虞書》,則見舜上承於堯,下授於禹。」

《堯典》堯唐帝名。《說文》曰:「典,從冊在。」上尊閣之也。此 篇以簡冊載堯之事,故名曰《堯典》,後世以其所載之 事可為常法,故又訓為「常」也。今文古文皆有。

臨川吳氏曰:此篇蓋舜崩之後,《虞史》紀舜之行事。然以舜徵庸攝位皆在堯時,故追紀堯之行事,以該初終。一篇並載二帝之事,不名《舜典》而名《堯典》者,統於尊也。伏生書此篇,止名《堯典》,梅賾始分「慎徽五典」 以下為《舜典》。陳振孫曰:「《孟子》所引『二十有八載放勳乃徂落』之文,曰《堯典》,則知古無《舜典》也。」

《舜典》,今文、古文皆有,今文合於《堯典》,而無篇首二十 八字。唐孔氏曰:「東晉梅賾上《孔傳》闕《舜典》『自乃命以 位』以上二十八字,世所不傳,多用王、范之註補之,而 皆以『慎徽五典』以下為《舜典》之初。至齊蕭鸞建武四 年,姚方興於大航頭得孔氏傳古文《舜典》乃上之,事 未施行,而方興以罪致戮。至隋開皇初,購求遺典,始」 得之。今按《古文孔傳》《尚書》有「曰若稽古」以下二十八 字。伏生以《舜典》合於《堯典》,只以「慎徽五典」以上接「帝 曰欽哉」之下,而無此二十八字。梅賾既失孔傳《舜典》, 故亦不知有此二十八字。而「慎徽五典」以下則固具 於伏生之書,故傳者用王、范之註以補之。至姚方興 乃得《古文孔傳》《舜典》,於是始知有此二十八字。或者 由此乃謂古文《舜典》一篇,皆盡亡失,至是方全得之, 遂疑其偽,蓋過論也。

朱子曰:「東萊謂《舜典》止載舜元年事則是。若說是作史之妙則不然,焉知當時無別文字在?」 程子曰:「《舜典》篇末載舜死,是夏時所作,可知與《堯典》虞時所作同。」

《大禹謨》,謨,謀也。林氏曰:「《虞史》既述二典,其所載有未 備者,於是又敘其君臣之間嘉言善政,以為《大禹》《皋 陶》《益稷》三篇所以備二典之未備者。今文無,古文有。」

孔氏曰:「禹稱大,大其功。」 新安陳氏曰:「『諸臣惟禹稱大者。堯曰『大哉,堯之為君』。舜曰大,舜有大焉』。舜繼堯,稱大舜;禹繼舜,故亦稱大禹。三聖相承,皆以大稱,豈諸臣比哉?」 臨川吳氏曰:「《典》者,載堯、舜二帝之善政;《謨》者,載禹、皋陶二臣之嘉言。」

《皋陶謨》今文、古文皆有。

碧梧馬氏曰:「此篇首尾皆與禹問答,而謂之《謨》者,實陳於帝之前也。」

《益稷》今文古文皆有,但今文合於《皋陶謨》「帝曰來禹, 汝亦昌言」,正與上篇末文勢接續。古者簡冊以竹為 之,而所編之簡不可以多,故釐而二之,非有意於其 間也。以下文禹稱益稷二人佐其成功,因以名篇。

問:「『皋陶矢厥謨,禹成厥功,帝舜申之』。未知『申』字如何看?」 朱子曰:「此是三篇之敘。第一句說《皋陶謨》,第二句說《大禹謨》,第三句說《益稷》。所謂『申之』,即所謂『汝亦昌言者也。此書伏生本只是二篇。《皋陶謨》《益稷》之間語勢亦相連。孔壁中析為三篇,故其敘如此,亦不足據,而說者又多失之』。」

《夏書》

《夏書》,夏禹有天下之號也。《書》凡四篇,《禹貢》作於虞時, 而繫之《夏書》者,禹之王以是功也。

《禹貢》:「上之所取謂之賦,下之所供謂之貢。」是篇有貢 有賦,而獨以「貢」名篇者,《孟子》曰:「夏后氏五十而貢」,貢 者較數歲之中以為常,則貢又夏后氏田賦之總名, 今文古文皆有。

林氏曰:「《書》有六體,錯綜於五十八篇中,可以意會,不可以篇名求。先儒增而為十,曰《貢征》《歌、範》,亦不足盡,不可從也。《禹貢》實典之體,可觸類而長矣。貢乃賦稅之總稱,田賦、包篚皆在其中。」

《甘誓》。甘,地名,有扈氏國之南郊也,在扶風鄠縣。誓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