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7 (1700-1725).djvu/5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餘,反專得其所易,此又有不可曉者。至於諸《序》之文, 或頗與《經》不合,而安國之《序》又絕不類西京文字,亦 皆可疑;獨諸《序》之本不先《經》,則賴安國之《序》可見。 石林葉氏曰:「《書》五十八篇出於伏生者,初二十三篇 出於魯共王所壞孔子宅壁中者增多」,二十六篇。伏 生書後傳歐陽歙、魯共王壁中書,孔安國為之傳。漢 興,諸儒傳經次第,各有從來。伏生當文帝時,年已老, 口授晁錯,頗雜齊魯言,或不能盡辯。他經專門,每輒 數家,惟《書傳》一氏。安國無所授,獨以隸古《易》科斗,自 以其意為訓解,不及列於學官。故自漢訖西晉,言書 惟祖歐陽氏。安國《訓解》,晚出皇甫謐家所謂二十六 篇者,雖當時大儒揚雄、杜預之徒,皆不及見。劉向以 《魯共王書》校伏生本《酒誥亡簡》一,《召誥》「亡簡」二,字之 不同者尢多,書非一代之言也。其文字各隨其世不 一體,其授受異同復若此。然大扺簡質淵愨,不可遽 通。自立政而上,非伊尹、周公、傅說之辭,則仲虺、祖乙、 箕子、召「公,後世以為聖賢不可及者也。其君臣相與 往來,告戒論說,則堯、舜、禹、湯、文、武是也,是以其文峻 而旨遠。自立政而下,其君則成王、穆王、康王、平王,其 臣則伯禽、君陳、君牙,下至於秦穆公,其辭則一時太 史之所為也,視前為有間矣。是以其文則平易明白, 意不過其所言」,孔子取之,特以其有合於吾道焉爾。 自安國學行,歐陽氏遂廢。今世所見,惟伏生《大傳》,首 尾不倫,言不雅馴,至以天、地、人、四時為七政,謂金縢 作於周公沒後,何可盡據其流?為劉向《五行傳》、夏侯 氏災異之說,去孔子本意益遠。安國自以為博攷經 傳,採摭群言,其所發明,信為有功。然余讀《春秋傳》《禮 記》《孟子》《荀子》,間與今文異同。《孟子》載《湯誥》「造攻自牧 宮」,不言鳴條,《春秋傳》述五子之歌,衍「率彼天常」一句, 證《康誥》父子兄弟罪不相及,今文乃無有疑,亦未能 盡善。若荀卿引仲虺曰「諸侯能自得師者王,得友者 霸」,引《康誥》「惟文王敬忌一人以懌」,其謬妄有如此者。 《禮記》以申勸寧王之德為由,觀寧王以庶言同,則亡、 繹多「亡」字,其乖牾有如此者,微孔氏則何所取正?余 於是知求《六經》殘缺之餘於千載淆亂之後,豈不甚 難而不可忽哉!

陳氏曰:考之《儒林傳》,孔安國以古文授都尉朝,次第 相承,以及塗惲、桑欽。至東都,則賈逵作訓,馬融、鄭元 作傳注解,而逵父徽實受書於塗惲。逵傳父業,雖曰 遠有源流,然而兩漢名儒,皆未嘗實見孔氏《古文》也。 豈惟兩漢、魏、晉猶然,凡杜征南以前所註經傳,有援 《大禹謨》《五子之歌》《引征》諸篇,皆曰「逸書」,其援《泰誓》則 云今《泰誓》無此文。蓋伏生《書》亡《泰誓》,《泰誓》後出,或云 武帝末民有獻者,或云宣帝時河內女子得之,所載 白魚火烏之祥,實偽書也。然則馬、鄭所解,豈真古文 哉?故孔穎達謂賈、馬輩惟傳孔學二十三篇,即伏生 《書》亦未得為孔學矣。穎達又云,「王肅註書,始似竊見 孔《傳》,故於亂其紀綱,以為太康時皇」甫謐得《古文尚 書》於外弟梁柳,作《帝王世紀》,往往載之。蓋自太保鄭 沖授蘇愉,愉授梁柳,柳授臧曹,曹授梅賾。賾為豫章 內史,奏上其書,時已亡《舜典》一篇。至齊明帝時,有姚 方興者,得於大航頭而獻之。隋開皇中,搜索遺典,始 得其篇。夫以孔註歷漢末無傳,晉初猶得存者,雖不 列學官而散在民間故耶。

先公曰:按端臨稱先公謂其父廷鸞也歐陽公《日本刀歌》云:「傳聞其 國居大海,土壤沃饒風俗好。前朝貢獻屢往來,士人 往往工詞藻。徐福行時書未焚,逸書百篇今尚存。令 嚴不許傳中國,舉世無人識古文。先王大典藏夷貊, 蒼波浩蕩無通津。令人感激坐流涕,鏽瀝短刀何足 云。」詳此詩似謂徐福以諸生帶經典入海外,其書乃 始流傳於彼也。然則秦人一燼之烈,使中國家傳人 誦之書皆放逸,而徐福區區抱編簡以往,能使先王 大典獨存夷貃,可歎也,亦可疑也。而今世經書,往往 有外國本云。鏽瀝一作繡澀

按:漢《儒林傳》言,孔氏有《古文尚書》,孔安國以今文讀之。《唐藝文志》有《今文尚書》十三卷,註言「元宗詔集賢學士衛包改古文從今文。」 然則漢之所謂古文者,科斗書;今文者,隸書也;唐之所謂古文者,隸書;今文者,世所通用之俗字也。隸書,秦漢間通行,至唐則久變而為俗書矣,何尚書猶存古文乎?蓋安國所得孔壁之書,雖為之傳,而未得立於學官。東京而後,雖名儒亦未嘗傳習,至隋唐間方顯,往往人猶以僻書奧傳視之,繕寫傳授者少,故所存者皆古物,尚是安國所定之隸書,而未嘗改以從「俗」 字,猶今士大夫蓄書之家有奇異之書,世所罕見者,必是舊本,且多古字是也。噫!「《百篇》之書遭秦火而亡其半,所」 存者五十八篇,而其間此二十五篇者,書雖傳而字復不諧於俗,傳於漢者為《科斗書》,傳於唐者為「隸書」 ,皆當時之人所罕習者。蓋出自孔壁之後,又復晦昧數百年,而學者始得以家傳人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