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7 (1700-1725).djvu/4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為中,則夫所謂「惟大作中」,「大則受之」,為何等語乎?今 以余說推之,則人君以眇然之身,履至尊之位,四方 輻輳,面內而環觀之,自東而望者,不過此而西也;自 南而望者,不過此而北也。此天下之至中也。既居天 下之至中,則必有天下之純德,而後可以立至極之 標準。故必「順五行,敬五事,以修其身;厚八政,協五紀, 以齊其政」,然後「至極」之標準,卓然有以立乎天下之 至中。使夫面內而環觀者,莫不於是而取則焉。語其 仁則極天下之仁,而天下之為仁者莫能加也;語其 孝則極天下之孝,而天下之為孝者莫能尚也。是則 所謂「皇極」者也。由是而權之以三德,審之以卜筮,驗 其休咎於天,考其禍福於人,如挈裘領,豈有一毛之 不順哉?此《洛書》之數所以雖始於一終於九,而必以 五居其中,《洪範》之疇所以雖本於五行,究於福極,而 必以皇極為之主也。若箕子之言,有曰「皇建其有極」 云者,則以言夫人君以其一身而立至極之標準於 天下也;其曰「斂時五福,用敷錫厥庶民」云者,則以言 夫人君能建其極,則為五福之所聚,而又有以使民 觀感而化焉,則是又能布此福而與其民也。其曰:「惟 時厥庶民于汝極,錫汝保極」云者,則以言夫民視君 以為至極之標準而從其化,則是復以此福還錫其 君,而使之長為至極之標準也。其曰「凡厥庶民,無有 淫朋,人無有比德,惟皇作極」云者,則以言夫民之所 以能有是德者,皆君之有以為至極之標準也。其曰 「凡厥庶民,有猷有為有守,汝則念之。不協于極,不罹 于咎,皇則受之」云者,則以言夫君既立極於上,而下 之從化,或有淺深遲速之不同。其有謀者、有才者、有 德者,人君固當念之而不忘。其或未能盡合,而未抵 乎大戾者,亦當受之而不拒也。其曰「而康而色,曰予 攸好德,汝則錫之福,時人斯其惟皇之極」云者,則以 言夫人之有能革面從君,而以好德自名,則雖未必 出於中心之實,人君亦當因其自名而與之以善,則 是人者亦得以君為極而勉其實也。其曰「無虐煢獨, 而畏高明,人之有能有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云者, 則以言夫君之於民一視同仁,凡有才能皆使進於 善,則人才眾多而國賴以興也。其曰「凡厥正人,既富 方穀,汝弗能使有好于而家,時人斯其辜。」「于其無好 德」,「汝雖錫之福,其作汝用咎」云者,則以言夫凡欲正 人者,必先有以富之,然後可以納之於善。若不能使 之有所賴於其家,則此人必將陷於不義。至其無復 更有好德之心,而後始欲教之以修身,勸之以求福, 則已無及於事,而其起以報,汝唯有惡而無善矣。蓋 人之氣稟,或清或濁,或純或駁,有不可以一律齊者。 是以聖人所以立極乎上者,至嚴至密;而所以接引 乎下者,至寬至廣。雖彼之所以化於此者,淺深遲速, 其效或有不同;而吾之所以應於彼者,長養涵育,其 心未嘗不一也。其曰:「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有作好, 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 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會其有極, 歸其有極」云者,則以言夫天下之人皆不敢徇其己 之私以從乎上之化,而會歸乎至極之標準也。蓋偏 陂好惡者,己私之生於心者也;偏黨反側者,己私之 見於事者也。「王之義」,王之道,王之路,上之化也,所謂 皇極者也。遵義、遵道、遵路,方會,其極也蕩蕩平平正 直,則已歸於極矣。其曰「《皇極》之敷言,是彝是訓,于帝 其訓」云者,則以言夫人君以身立極而布命於下,則 其所以為常、為教者,皆天之理,而不異乎上帝之降 衷也。其曰「凡厥庶民,極之敷言,是訓是行,以近天子 之光」云者,則以言夫天下之人於君所命,皆能受其 教而謹行之,則自能不自絕遠,而有以親被其道德 之光華也。其曰曰「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云者, 則以言夫人君能立至極之標準,所以能作億兆之 父母,而為天下之王也。不然,則有其位,無其德,不足 以首出庶物,統御人群,而履天下之極尊矣。是《書》也, 原於天之所以錫禹,雖其茫昧幽眇,有不可得而知 者,然箕子之所以言之而告武王者,則已備矣。顧其 詞之宏深奧雅,若有未易言者,然嘗試虛心平氣而 再三反復焉,則亦坦然明白,而無一字之可疑。但先 儒未嘗深求其意,而不察乎人君所以修身立道之 本,是以誤訓《皇極》為《大中》。又見其詞多為含洪寬大 之言,因復誤認中為含糊苟且,不分善惡之意。殊不 知極雖居中,而非有取乎中之義。且「中」之為義,又以 其無過不及,至精至當,而無有毫髮之差,亦非如其 所指之云也。乃以誤認之中為誤訓之極,不謹乎至 嚴至密之體,而務為至寬至廣之量,其弊將使人君 不知修身以立政,而墮於漢元帝之優游,唐代宗之 姑息,卒至於是非顛倒,賢否貿亂,而禍敗隨之,尚何 斂福錫民之可望哉?嗚呼!孔氏則誠誤矣。然跡其本 心,亦曰「姑以隨文解義為口耳佔畢之計而已」,不知 其禍之至此也。而自漢以來,迄今千有餘年,學士大 夫不為不眾,更歷世變不為不多。幸而《遺經》尚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