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7 (1700-1725).djvu/3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止,今卻說是讓於舜後方作。《舜典》亦是見一代政事 之終始,卻說「歷試諸艱」,是為要受讓時作也。至後諸 篇皆然。況先漢文章重厚有力量。今《大序》格致極輕, 疑是晉宋間文章。況孔書至東晉方出,前此諸儒皆 不曾見,可疑之甚!

或問:「《書解》誰者最好?莫是東坡書為上否?」曰:「然。」又問: 「但若失之簡?」曰:「亦有只消如此解者。」

荊公不解《洛誥》,但云「其間煞有不可強通處。」今姑擇 其可曉者釋之。今人多說荊公穿鑿,他,卻有如此處。 若後來人解《書》,又卻須要解盡。

先生因說:「古人說話,皆有源流,不是胡亂。荊公解『聰 明文思』處,牽合《洪範》之五事,此卻是穿鑿。如《小旻》詩 云:『國雖靡止,或聖或否;民雖靡膴,或哲或謀,或肅或 艾』。卻合《洪範》五事。此人往往曾傳箕子之學。劉文公 云『人受天地之中以生』等語,亦是有所師承。不然,亦 必曾見上世聖人之遺書。大抵成周時於王都建學」, 盡收得上世許多遺書,故其時人得以觀覽而剽聞 其議論。當時諸國想亦有書。若韓宣子適魯,見《易象》 與《魯春秋》,但比王都差少耳。故孔子看了魯國書,猶 有不足得。孟僖子以車馬送至周,入王城見老子,因 得遍觀上世帝王之書。

胡安定《書解》未必是安定所注,「行實」之類不載,但《言 行錄》上有少許不多,不見有全部。專破古說,似不是 胡平日意。又間引東坡說,東坡不及見安定,必是偽 書。

問:「《書》當如何看?」曰:「且看易曉處。其他不可曉者,不要 強說,縱說得出,恐未必是當時本意。近世解書者甚 眾,往往皆是穿鑿。如呂伯恭亦未免此也。」

以上語類十二條

世傳孔安國《尚書序》言:伏生口傳《書》二十八篇,《堯典》 《皋陶謨》《禹貢》《甘誓》《湯誓》《盤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 子》《牧誓》《洪範》《金縢》《大誥》《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 士》《無逸》《君奭》《多方立政》《顧命》《呂刑》《文侯之命》《費誓》《秦 誓》,《孔氏壁中書》增多二十五篇:《大禹謨》《五子之歌》《引 征》《仲虺之誥》《湯誥》《伊訓》《太甲上》《太甲中》《太甲下》《咸有 一德》。《說命》上《說命》中《說命》下《泰誓》上《泰誓》中《泰誓》下 《武成》《旅獒》《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周官》《君陳》《畢命》《君牙》 《冏命》分伏生書中四篇為九篇,又增多五篇。《舜典》《益 稷》《盤庚》中《盤庚》下《康王之誥》并序一篇,合之凡五十 九篇。及安國作傳,遂引《序》以冠其篇首,而定為五十 八篇.。今世所行公私版本是也。然漢儒以伏生之書 為今文,而謂安國之書為古文。以今考之,則今文多 艱澀,而古文反平易。或者以為今文自伏生女子口 授晁錯時失之,則先秦古書所引之文皆已如此。或 者以為記錄之實語難工,而潤色之雅詞易好,則暗 誦者不應偏得所難,而考文者反專得其所易,是皆 有不可知者。至諸《序》之文或頗與《經》不合,如《康誥》《酒 誥》《梓材》之類,而安國之《序》又絕不類。西京文字亦皆 可疑。獨諸《序》之本不先《經》,則賴安國之《序》而可見。故 今別定此本,一以諸篇本文為經,而復合《序》篇於後, 使覽者得見聖經之舊,而不亂乎諸儒之說,又論其 所以不可知者如此。使讀者姑務沈潛反復乎其所 易,而不必穿鑿傅會於其所難者云。紹熙庚戌十月 壬辰新安朱某識。書臨漳所刊四經後

古今書文,雜見先秦古記,各有證驗,豈容廢絀?不能 無可疑處,只當翫其所可知,而闕其所不可知耳。《小 序》決非孔門之舊,《安國序》亦決非西漢文章,向來語 人,人多不解,惟陳同父聞之不疑,要是渠識得文字 體製意度耳。讀書翫理外,《考證》又是一種工夫,所得 無幾,而費力不少。向來偶自好之,固是一病,然亦不 可謂無助也。孔氏《書序》與《孔叢子》《文中子》大略相似, 所書「孔臧不為宰相,而禮賜如三公」等事,皆無其實, 而《通鑑》亦誤信之,則考之不精甚矣。

此條「答《孫季和》。」

《書小序》可考。但如《康誥》等篇,決是武王時書,卻因「周 公初基」以下錯出數簡,遂誤以為成王時書。然其詞 以康叔為弟而自稱寡兄,追誦文王而不及武王,其 非周公、成王時語的甚。吳才老胡明仲皆嘗言之至於《梓材》半篇, 全是臣下告君之詞,而亦誤以為周公誥康叔而不 之正也。其可疑處,類此非一。太史公雖用其體而不 全取其文,如《商紀》中所載《湯誥》,全非今孔氏書也。雖 其詞龐亂,不若今《書》之懿,然亦見遷《書》之體,或未必 全是師法《書序》也。按漢書遷嘗從孔安國受書大抵古書多此體, 如《易·序卦》亦是此類。若便斷為孔子之筆,恐無是理 也。

此條「答《孫季和》。」

《尚書》頃嘗讀之,苦其難而不能竟也。注疏程、張之外, 蘇氏說亦有可觀,但終是不純粹。林少穎說《召誥》已 前亦詳備,聞新安有吳才老《裨傳》,頗有發明,卻未曾 見。試并考之,諸家,雖或淺近,要亦不無小補,但在詳 擇之耳,不可以篇帙浩汗而遽憚其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