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7 (1700-1725).djvu/3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一百二十二卷目錄

 書經部總論二

  宋朱子全書一尚書綱領十六則 虞書堯典二十一則 舜典二十八則

  大禹謨十九則 皋陶謨九則 益稷四則 夏書禹貢四則 商書湯誓一則 仲虺之誥

  三則 湯誥三則 伊訓四則 太甲三則 咸有一德五則 盤庚一則 說命十則 西

  伯戡黎一則 微子一則

經籍典第一百二十二卷

書經部總論二

朱子全書一

《尚書綱領》

伯豐問:「《尚書》古文、今文有優劣否?」曰:「孔壁之傳,漢時 卻不傳。只是司馬遷曾師授如伏生。《尚書》漢世卻多 傳者。晁錯以伏生不曾出,其女口授,有齊音不可曉 者,以意屬成此載於史者。及觀經傳及《孟子》引享多 儀出自《洛誥》,卻無差。只疑伏生偏記得難底,卻不記 得易底。然有一說,可論難易。古人文字有一般:如今」 人書簡說話,雜以方言,一時記錄者。有一般是做出 告戒之命者。疑《盤誥》之類,是一時告語百姓;《盤庚》勸 諭百姓遷都之類,是出於記錄。至於《蔡仲之命》《微子 之命》《冏命》之屬,或出當時做成底詔誥文字,如後世 朝廷詞臣所為者。然更有脫簡可疑處。《蘇氏傳》中,於 「乃洪大誥治」之下,略考得些小。胡氏《皇王大紀》考究 得《康誥》非周公成王時,乃武王時,蓋有孟侯「朕其弟, 小子封」之語。若成王,則康叔為叔父矣。又其中首尾 只稱文考,成王周公必不只稱《文考》,又有「寡兄」之語, 亦是武王,與康叔無疑,如今人稱劣兄之類。又《唐叔 得禾,傳記》所載成王先封唐叔,後封康叔,決無姪先 叔之理。吳才老又考「究《梓材》,只前面是告戒,其後都 稱王,恐自是一篇不應王告臣下,不稱朕而自稱王 耳。兼《酒誥》亦是武王之時如此,則是斷簡殘編,不無 遺漏,今亦無從考正,只得於言語句讀中有不可曉 者闕之。」又問:「壁中之書不及伏生書否?」曰:「如《大禹謨》, 又卻明白條暢。雖然如此,其間大體義理固可推索, 但於」不可曉處闕之,而意義深遠處,自當推究翫索 之也。

書有兩體,有極分曉者,有極難曉者。某恐如《盤庚》《周 誥》《多方》《多士》之類,是當時召之來而面命之,面教告 之,自是當時一類說話。至於《旅獒》《畢命》《微子之命》《君 陳》《君牙》《冏命》之屬,則是當時修其辭命,所以當時百 姓都曉得者,有今時老師宿儒之所不曉,今人之所 不曉者,未必不當時之人卻識其詞義也。

某嘗患《尚書》難讀,後來先將文義分明者讀之,聱訛 者且未讀。如《二典》《三謨》等篇,義理明白,句句是實理, 堯之所以為君,舜之所以為臣;皋陶、稷、契、伊、傅輩所 言所行,最好細繹翫味,體貼向自家身上來,其味自 別。

《二典》、三《謨》,其言奧雅,學者未遽曉會。後面《盤誥》等篇 又難看。且如《商書》中伊尹《告太甲》五篇,說得極切,其 所以治心修身處,雖為人主言,然初無貴賤之別,宜 取細讀,極好。今人不於此等處理會,卻只理會《小序》。 某看得《書》《小序》不是孔子自作,只是周秦間低手人 作,然後人亦自理會他本義未得。且如皋陶「矢厥謨」, 禹成厥功,帝舜申之。申,重也。序者本意,先說皋陶,後 說禹,謂舜欲令禹重說,故將「申」字係「禹」字。蓋伏生書 以益稷合於《皋陶謨》,而「思日贊贊襄哉」,與「帝曰來,禹, 汝亦昌言!」禹拜曰:「都!帝!予何言?」「予思日攷攷」相連。「申 之」二字,便見是舜令禹重言之意。此是序者本意。今 人都不如此說,說得雖多,皆非其本意也。

問:「可學近讀何書?」曰:「讀《尚書》。」曰:「《尚書》如何看?」曰:「須要 考歷代之變。」曰:「世變難看。唐虞三代事,浩大闊遠,何 處測度?不若求聖人之心,如堯,則考其所以治民,舜 則考其所以事君。且如《湯誓》,湯曰:『予畏上帝,不敢不 正』。熟讀豈不見湯之心?大抵《尚書》有不必解者,有須 著意解者。不必解者,如《仲虺之誥》《太甲》諸篇,只是熟」 讀,義理自分明,何俟於解?如《洪範》,則須著意解。如《典》 《謨》諸篇,辭稍雅奧,亦須略解。若如《盤庚》諸篇,已難解; 而《康誥》之屬,則已不可解矣。昔日伯恭相見,語之以 此,渠云:「亦無可闕處。」因語之云:「若如此,則是讀之未 熟。」後二年相見云:「誠如所說。」

《尚書孔安國傳》,此恐是魏、晉間人所作,托安國為名, 與毛公《詩傳》大段不同。今觀《序》文,亦不類漢文章。

「漢時文字粗」 ,「魏晉間文字細。」

如《孔叢子》亦然,皆是那一時人所為。

某嘗疑孔安國《書》是假書,如毛公《詩》如此高簡,大段 爭似。漢儒訓釋文字,多是如此,有疑則闕,今此卻盡 釋之。豈有千百年前人說底話,收拾於灰燼屋壁中 與口傳之餘,更無一字訛舛,理會不得?兼《小序》皆可 疑。《堯典》一篇,自說堯一代為治之次序,至讓於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