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47 (1700-1725).djvu/1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淇園。相里鋪北,植竹滿園。」

《蓬萊縣志》:「小竹島、大竹島產竹,故名。」

《招遠縣志》:「六公澗,相傳神仙唐公、郎公、化公、志公、張 公、寥公修真處。洞之土者凡六區,石碾、石臼各一。又 有芍藥、毛竹,皆不植自生,亦奇跡也。」

《萊州府志》:「兩髻山,在平度州東北十三里,地產竹,高 二三尺,叢伏如豹。」

雲山,在平度州東北五十里,產竹成林,蒼翠可愛。 《通許縣志》:「北郊太學生楊茂春直諒,樂善園居,修竹 一叢,新篁方出,偶園丁傷其一竿,主人惜之,意殊不 樂。忽一羽士至前,詰所以不樂之故,主人告之,羽士 曰:『無傷也,余能為公活之』。因舉手若撫摩狀,約以次 早方可驗視,飄然而去。主人如其言,詰朝則篁已挺 立」如未始傷者。其折處微臃腫,類木癭狀,始知昨所 至者乃仙人也。縉紳題軒曰「來仙亭。」

《汜水縣志》:「竹川,古三窟村也。去城南二十里,汜水經 其東,近西高岸丈餘,岸上有泉,曰太溪,一泓澄靜,不 見水出,而下自潺湲,滿川綠竹,賴以為潤。萬竿亭立, 瀠波綠陰,暑月浸浸生涼。」

《洛陽縣志》:「明太守沈公於郡城西南里許,毀佛寺為 亭,植竹數竿於內,匾曰『清風亭』。」

會隱園,唐白樂天園也。樂天云:「吾有第在履道坊,五 畝之宅,十畝之園,有水一池,有竹千竿」是也。今張氏 得其半為會隱園,水竹尚甲洛陽,園中《樂天石刻》,存 者尚多。

《永寧縣志》:「金門山,一名律管山,其山產竹,可為律管。 黃帝時命伶倫取之,以造律呂。」

《盧氏縣志》:「箭幹嶺在縣西一百六十里,上產竹,可為 箭幹。」

《盩厔縣志》:「司竹監,周穆王遊元池,植之竹,竹皆成斑, 其大如椽,其密如簀。秦益繁盛,設官守之。漢謂之渭 川千畝竹,亦名芒竹,以芒水之渠而多竹林也。居攝 二年,三輔豪傑霍鴻起兵討王莽,據芒竹。魏置司竹 都尉,秩六品。又有司竹監丞,秩八品。」《晉地道記》:「司竹 都尉苻健兵至長安,杜洪奔,司竹死。及稱帝,豪傑胡」 陽赤起兵司竹。隋廢都尉。唐制,司竹監,監丞掌之。高 祖起兵,第三女平陽公主舉兵司竹園,號「娘子軍。」武 德二年,何潘仁為左屯衛將軍,駐司竹。宋、元皆有監。 明置司竹局,大使典之。後竹漸耗。正統間,募民種藝, 屬秦藩。後廢。

《渭源縣志》「五竹山,即青省山之支,與露骨山相連,有 五色細竹叢生,盛夏積雪不消。」

《延安府志》:「葭州西三十里有竹箭塢,以地產竹箭也。」 《洋縣志》:「篔簹谷縣北十里土門內是也,產佳竹。文與 可甚賞,作披錦亭於谷中,夫婦嘗偕遊。今亭廢,竹亦 蕩然。」

《江寧府志》:「慈姥山在城西南一百一十里二百步,周 二里,高三十丈,積石臨江,岸壁峻絕。山產竹,可為簫 管,故俗亦呼為鼓吹山。」

《溧陽縣志》:史氏竹墅在上水關外,題曰「水竹平分。」蓋 園中水一層,竹一層,相閒以成也。

《太湖縣志》:「法華,邑西古剎也。環剎生竹,竹皆方削成 如矩,迥異群竹。過客題詠,刻畫於青琅玕。久之有類 蝌蚪,或斷節如老人杖,輕瑩可愛。今失其種。」

《太平府志》:「青山李白墓上,產蘆如筆,有竹散點如星。」 《無為州志》:「竹子山去城西五十里,多產竹。」

《海州志》:「竹島在海中,去東海城八十里,上多小竹。」 《如皋縣志》:「萬竹軒許則柴灣別業,為水竹最勝處。則 嘗臨流置軒,環以琅玕萬箇,名流多賦詠之。」

瑞竹樓李新泰上林園居。枯竹成枝,故名。

《常熟縣志》「竹林二,其一在廣安寺,簡大師插竹成林。 其一在乾元宮,申元道插竹成林。」並見「神通。」

《杭州府志》:「錢塘瑞慶院內有雙竹矯立,斜透枯樹,冠 其頂,森然並竦。」

《仁和縣志》:「曲竹塢在臨平山西,唐丘丹隱此,後化去, 棄杖於塢中生竹,皆曲可為杖。」

《海寧縣志》:「參政祝萃墓在妙果山,每產竹斜,文曰『龍 竹』。」

《嵊縣志》:「毛竹洞在金庭山,洞口有竹生毛,節覆一節, 故名。」

《瑞昌縣志》:「墨竹在亭子山。東坡赴黃州過此,題壁,墨 瀋灑竹間,至今山竹點點墨痕,人爭異之。」

《永新縣志》:「眠竹在縣北二都,相傳宋隱士曾庭堅遇 方外人話元於此地,久之,各倦思臥,遂覆篠竹寢其 上,既覺,其人已去,竹眠生至今云。」

《新喻縣志》:「白竹岡,縣西三十五里,山平而小,所生唯 小白竹。」

《襄陽府志》「穀城縣薤山,在縣西南八十里,山上有孤 竹三莖,三年生一筍,筍就竹死,代謝不已。」

《臨湘縣志》:「金竹山在縣東三十里,上有小竹,枝榦純 黃,遇冬愈鮮潤,類黃金色,相傳神人所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