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67 (1700-1725).djvu/6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按《國語》,獻公卜伐驪戎,史蘇占之曰:「勝而不吉。」公曰:

「何謂也?」對曰:「遇兆,挾以銜骨齒牙為猾,戎夏交捽,交 捽是交勝也,臣故云且懼有口。」民,國移心焉。公曰: 「何口之有?口在寡人,寡人弗受,誰敢興之?」對曰:「苟可 以」「其入也,必甘受逞而不知,胡可壅也?」公不聽,遂 伐驪戎,克之,獲驪姬以歸,有寵,立以為夫人。公飲大 夫酒,令司正實爵與史蘇曰:「飲而無肴。夫驪戎之役, 女曰『勝而不吉,故賞女以爵,罰女以無肴。克國得妃, 其有吉孰大焉』?」史蘇卒爵,再拜稽首曰:「兆有之,臣不 敢蔽。蔽兆之紀,失臣之官,有二辠焉,何以事君?大罰 將及,不唯無肴,抑君亦樂其吉而備其凶。凶之無有, 備之何害?若其有之,備之為瘳。臣之不信,國之福也。 何敢憚罰?」飲酒出,史蘇告大夫曰:「夫有男戎,必有女 戎。若晉以男戎勝戎,而戎亦必以女戎勝晉,其若之 何?」里克曰:「何如?」史蘇曰:「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妹 喜女焉,妹喜有寵,于是乎與伊尹比而亡」夏。殷辛伐 有蘇,有蘇氏以妲己女焉,妲己有寵,于是乎與《膠鬲》 比而亡殷。周幽王伐有褒,有褒人以褒姒女焉,褒姒 有寵,生伯服,于是乎與虢石甫比,逐太子宜咎而立 伯服,太子出奔申,申人、繒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 乎亡。今晉寡德而安俘女,又增其寵,雖當三季之王, 不亦可乎?且其兆云:「挾以銜骨,齒牙為猾。我卜伐驪 龜,往離散以應我。夫若是,賊之兆也,非吾宅也,離則 有之。不跨其國,可謂挾乎?不得其君,能銜骨乎?若跨 其國而得其君,雖逢齒牙以猾其中,其誰云弗從諸 夏從戎,非敗而何?從政者不可以不戒,亡無日矣。」郭 偃曰:「夫三季,王之亡也,宜民之主也。縱惑不疚,肆侈 不違,流志」而行,無所不疚,是以及亡而不獲追鑑。今 晉國之方偏侯也,其土又小,大國在側,雖欲縱惑,未 獲專也。大家鄰國,將師保之多而驟立,不其集亡,雖 驟立,不過五矣。且夫口,三五之門也,是以讒口之亂, 不過三五。且夫挾,小鯁也,可以小戕,而不能喪國。當 之者戕焉,於晉何害?雖謂之挾,而猾以齒牙,口「弗堪 也,其與幾何?」晉國懼則甚矣,亡猶未也,商之衰也,其 銘有之曰:「嗛嗛之德,不足就也,不可以矜而祇取憂 也;嗛嗛之食,不足狃也,不能為膏,而祇離咎也。雖驪 之亂,其離咎而已,其何能服?」吾聞以亂得聚者,非謀 不卒時,非人不免難,非禮不終年,非義不盡齒,非德 不及世,非天不離數。今不據其安不可謂能謀行之 以齒牙不可謂得人廢國而向已不可謂禮不度而 迂求不可謂義以寵賈怨不可謂德少族而多敵不 可謂天德義不行禮義不則棄人失謀天亦不贊吾 觀君夫人也。若為亂其猶隸農也。雖獲沃田而勤易 之將弗克饗為人而已士蒍曰:「戒莫如豫豫而後給 夫子戒也」抑二大夫之言其皆有焉。既驪姬不克晉 正於秦,五立而後平。

獻公伐驪戎,克之,滅驪子,獲驪姬以歸,立以為夫人, 生奚齊,其娣生卓子。驪姬請使申生處曲沃以速縣; 重耳處蒲城,夷吾處屈,奚齊處絳,以儆無辱之故。公 許之。史蘇朝告大夫曰:「二三大夫其戒之乎?亂本生 矣。日君以驪姬為夫人,民之疾心固皆至矣。昔者之 伐也,起百姓以為百姓也,是以民能欣之,故莫不盡 忠極勞以致死。今君起百姓以自封也,民外不得其 利,而內惡其貪,則上下既有判矣。然而又生男,其天 道也。天彊其毒,民疾其態,其亂生哉?吾聞君子好好 而惡惡,樂樂而安安,是以能有常。伐木不自其本,必 復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復流;滅禍不自其基,必復亂。」 今君滅其父而畜其子,禍之基也;畜其子,又從其欲, 子思報父之恥而信其欲,雖好色必惡心,不可謂好。 好其色必授之情。彼得其情,以厚其欲,從其惡心,必 敗國且深亂,亂必自女戎。三代皆然。驪姬果作難,殺 太子而逐二公子。君子曰:「知難本矣。」

司馬季主

按《史記司馬季主傳》:季主者,楚人也,卜於長安東市。 宋忠為中大夫,賈誼為博士,同日俱出,洗沐相從,論 議,誦《易》先王聖人之道術,究遍人情,相視而歎。賈誼 曰:「吾聞古之聖人,不居朝廷,必在卜醫之中。今吾已 見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試之卜數中以觀 采。」二人即同輿而之市,游於卜肆中。天紛雨,道少人, 司馬季主閒坐,弟子三四人侍,方辯天地之道,日月 之運,陰陽吉凶之本。二大夫再拜謁司馬季主,視其 狀貌,如類有知者,即禮之,使弟子延之坐。坐定,司馬 季主復理前語,分別天地之終始,日月星辰之紀差 次仁義之際,列吉凶之符,語數千言,莫不順理。宋忠 賈誼瞿然而悟,獵纓正襟危坐曰:「吾望先生之狀,聽 先生之辭。小子竊觀于世,未嘗見也。今何居之卑,何 行之汙?」司馬季主捧腹大笑曰:「觀大夫類有道術者, 今何言之陋也?何辭之野也?今夫子所賢者何也?所 高者誰也?今何以卑汙長者?」二君曰:「尊官厚祿,世之 所高也,賢才處之。今所處非其地,故謂之卑;言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