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67 (1700-1725).djvu/6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揲若不掛一,則老陽少陰各該二十七路少陽,九路 老陰,僅一路矣。再扐後掛者,言初揲雖已再扐,而後 揲亦須掛一也。至如六爻占法,求之《左氏》《國語》,自有 成說。六爻皆不變,則以本卦彖辭為占,而以內卦為 貞,外卦為悔。如孔成子筮立衛元,遇屯,曰「利建侯。」秦 伯伐晉,卜徒父筮之,遇蠱,曰「其貞風,其悔山。」凡卦六 爻全不變者用此例。一爻變,則專用所變爻為占。如 畢萬筮仕遇《屯》之《比》,只看初九一爻。蔡墨論《乾》之《同 人》,只看九二一爻。晉侯納王,遇《大有》之《睽》,只看九三 一爻。周史筮陳敬仲遇《觀》之《否》,只看六四一爻。南蒯 之《筮》,遇《坤》之《比》,只看六五一爻。晉獻公筮嫁伯姬,遇 《歸妹》之《睽》,只看上九一爻。凡卦一爻變者,用此例。三 爻變者,以本卦為貞,支卦為悔。如《國語》「重耳筮尚得 晉國,遇貞」、《屯》、悔、《豫》皆八。蓋初與四五爻變也。初與五 皆老陽用九變四爻老陰用六變二三與上爻不變, 在《屯》《豫》二卦,皆為少爻,故曰「皆八。」朱文公所謂「變及 三爻占,兩卦體」是也。五爻皆變,則專以不變爻為占。 如穆姜筮,遇《艮》之八,史曰:是為《艮》之《隨》,杜元凱以為 連山首艮之《易》,非也。按:艮卦變《隨》,惟二爻不動,三與 上爻皆老陽,用九變,初爻四五爻皆老陰,用六變,惟 二爻少陰不變,故所占只在《艮》之八,朱文公所謂四 二五一,二分一專是也。若六爻皆變,則以乾坤二用 為例。如蔡墨對魏獻子所謂乾之坤,即六爻全變之 例,此占法之大略。或問:《左氏》《國語》所載《左傳》于穆姜 之筮,既曰「《艮》之八」,《國語》晉重耳之筮,亦曰「《屯》之八」,又 曰「貞《屯》《悔》《豫》皆八,七八皆不變爻,何以罕言七而專 言八?」曰:「七七,蓍數也;八八,卦數也。三揲之餘,得少陰 爻最易,惟其揲者多得八,故經傳亦多舉八以紀占 也。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中分之得五千七 百六十,老陽爻六千」九百一十二,饒一千一百五十 二策;老陰爻四千六百有八,乏一千一百五十二策。 故《大衍》初揲,「扐一扐二,扐三者少,扐四者多。少者凡 三,多者凡一。」已是饒陽減陰。故老陽十二路,少陽二 十路,少陰二十八路,而老陰只四路。若揲法少差,則 其遇愈艱。然老陰之路雖最少,而卦中未嘗無爻交 以揲蓍之法周密如此,古人猶有「筮短龜長」之嘆。況 今俗下占卦,以錢代蓍,所謂重爻單拆之畫,老陰老 陽以三純而變,少陽二陰中取一陽,少陰二陽中取 一陰,欲一擲而了十八變之事,不過約揲法而用之。 至于世應之法,八純以上爻,自初至五,各從其世,惟 上爻獨不變,反取第四爻變之,名為遊魂。又舉內卦 三爻同為一變,名為《歸魂》。亦以先天卦位,天、地、雷、風、 水、火、山、澤,參錯為六十四卦,竊取夫參伍錯綜之義, 然上爻不變,虛而不備,以錢寓筮,老少均取,茲見其 短矣。古之為筮者,猶曰不如龜之長。今學者鮮布揲, 不見揲蓍中作用處,僅賴俗占以詔凡愚,故集先儒 緒言,作《揲蓍說》。

章潢圖書編

《龜長筮短之辨》

《大禹謨》:舜命禹曰:「朕志先定,詢謀僉同,鬼神其依。」《洪 範》曰:「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 及卜筮。」既謀及于心,又謀及于卿士庶人,志乃先定, 而謀又僉同,則何待于卜筮哉?此見聖人之心至虛 無物,不敢以人謀自私也。若謂卜以決疑,不疑何卜? 則將有執其私見,而不聽命于天者矣。舜又曰:「龜筮 協從,卜不習吉。」是不再卜也。而《金縢》則言「乃卜三龜, 一習吉」,其所謂卜三龜者,非立三人以相參考也。正 如《洛誥》有謂:「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澗水東,瀍水西, 惟洛食。我又卜瀍水東,亦惟洛食。」此豈再三之瀆哉? 蓋即一事而分條,異其命辭爾。在舜卜禹而得吉,則 不必再卜。此則卜澗水東,瀍水西之外,又卜瀍水東, 以覆驗洛之吉否,不嫌于相襲也。故《曲禮》曰:「卜筮不 過三。」謂卜筮皆可以三為節,亦豈謂必期于三哉?然 又曰「卜筮不相襲」者,蓋以卜人、筮人各有專職,故惟 卜與卜襲,筮與筮襲。而以卜襲筮,以筮襲卜,則其法 不相通焉。若卜筮互相為占,則禮之所有也。禮先筮 而後卜。《洪範》亦有「龜從筮從」,或「龜從筮逆」之說,筮、龜 並用矣。但古大事決于卜,故曰「大事卜,小事筮」,而《左 傳》因謂之「筮短龜長」,則二者並占,以從龜為長爾。卜 筮互相推決,故各立官。蓍為枯株,不若龜有靈性,故 尤以龜為長,而小事則止以卜可也。《易》以蓍龜並稱 其德,本無高下。蓍短龜長之說,蓋自俗傳而蓍龜遂 分輕重。豈惟以龜有血氣之靈,蓍為枯槁之物哉?夫 蓍龜所占,皆本于《易》。但龜主于象,蓍主于數。象則窮 干五行,數則觀于二體,其所推極,亦係于人之精神 爾。聖人不生,龜亦不出,而龜難蓍《易》,業亦易傳。意必 當時卜師之術遠而深,筮師之術近而淺,推測各窮 其術,事之大小,因亦殊焉。故大事卜,小事筮,禮家遂 著為兩用,而不知龜筮之德,豈有二哉?龜筮之法,不 知起于何時?觀舜言「龜筮協從」,則唐虞之前,二法已 皆有之。或謂伏羲始造龜卜,神農始以蓍筮,亦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