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9 (1700-1725).djvu/8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分,滾數沸,調乳、沒末藥,只一服效。

癥瘕痛

癥瘕痛,乃積久所致,由榮衛俱虛,外則感受風寒,內 則過傷乳食,停滯既久,不能剋化,故邪併於陰為癥。 陰則專靜,凝而不移;邪併於陽為瘕。假物象形,動而 不息。若久而不治,亦成脾疳積。或兩脅間有塊如石, 按之則痛,不按則輕;或面黃肌瘦,肚硬而脹,及有青 筋,晝涼夜熱,蒸潮無時,乳食減少,愛吃泥土;或大便 釀瀉,痛則身冷如冰,法當調脾養胃,用醒脾散、參苓 白朮散。磨積理疳,用化癖丸、三稜散、木香莪朮丸。治 釀瀉,沒石子丸、沉香檳榔丸。然此積滯之疾,非七劑 可療,必須次第調理,則日久自然平復。

痃痛

始則腹內一小長塊,其硬如臂,從腰纏轉,或左或右, 良久痛甚,則見於皮下,不妨乳食。其證先因有疾,表 解未盡,遽爾下之太過,氣虛寒搏,鬱結而成。法宜益 氣理虛,用「參苓白朮散」、沉香檳榔丸、木香莪朮丸為 治。或間投「白芍藥湯」,加人參、茯苓,水薑煎服。

按:癥、瘕、痃、癖四證,大同小異,治法亦無大分別,似不必瑣瑣作名亦可也。

心痛

小兒心痛,當於大人心痛門參用之。

心痛吐水者蟲痛。

心痛不吐水者,冷心痛。

《聖惠》「治小兒心痛,但覺兒將手數數摩心腹即啼,是 心痛不可忍,宜服芍藥散方。」

《茅先生》治小兒心痛,用「金鈴散。」

外治

《莊氏家傳》:「小兒未能語,啼哭不能辨者,當以手候其 腹,如有實硬處,即是腹痛。治之方:研生薑取汁,煖令 溫,調麪成糊,塗紙上,貼臍心,立定。」

《徐春甫古今醫統》

腹痛

小兒腹痛之病,誠為急切。凡初生二三箇月,及一周 之內,多有腹痛之患,無故啼哭不已,或夜間啼哭之 甚,多是腹痛之故,大都不外寒熱二因。夫因於寒者, 面白脣青,或瀉痢青白,以熱綿裹腹而啼少止,即是 寒也;因於熱者,面赤脣紅,得暖啼甚,即是熱也。一周 之外,能喫飲食,則有傷熱腹痛,或瀉或不瀉,口渴而 臭,面黃身熱,即是積痛。久而不愈,必致成疳。如此三 因之外,則如《內經舉痛篇》云:「五臟卒痛,寒邪客經」,其 機不可不察也。若《類萃》、小兒等方,概言寒熱,而不及 熱與積,是則以管窺豹,未見其全斑也。

按:腹痛乃邪正交攻,相擊而作也。挾熱痛者,以面赤或壯熱,四肢煩,手心熱見之;挾冷者,以面色青白見之。冷甚則變證,脣中黑,爪甲青矣。熱證,黃芩芍藥湯、四順清涼飲;冷證,理中湯、《指迷》七氣湯加桂,煎調蘇合丸。錢氏云:「小兒積痛,面黃目白無睛光,多睡畏食,大便酸臭者,當用消積丸。甚者白餅子下之,後和胃。」 凡蟲痛多在心腹,口吐清水,《安蟲散》主之。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心腹痛論

小兒心腹痛者,由臟腑虛而寒冷之氣所干,邪氣與 臟氣相搏,上下衝擊,上則為心痛,下則為腹痛,上下 俱作,心腹皆痛。更有一證,發則腹中撮痛,乾啼無淚, 腰曲背弓,上脣乾,額上有汗,此名「盤腸內釣之痛」,亦 由冷氣入臟所為也。

塌氣丸錢氏直訣下同

治肚腹虛脹

胡椒一兩 蠍尾五錢,去毒。

右為末,麪糊丸粟米大,每服一二十丸,陳米飲下。薛己曰:「按前證屬脾肺虛,水氣泛而喘急浮腫,必兼溫補脾土以生肺金,而氣自運行矣。但前藥性屬辛熱,雖能祛散寒邪,而恐真氣反傷,不可過劑。」

消積丸

治食積。大便酸臭。發熱。

丁香九箇 縮砂十二箇 巴豆二粒,去皮心膜 烏梅肉三箇

右為末,麪糊丸黍米大,每服五七丸,溫水下。《薛己》曰:「按前證若食積既去,而熱不退,或作嘔少食,宜用五味異功散以補胃氣,或用四君子加藿香、半夏以安中氣。若兼泄瀉,用六君子湯,如不應,加升麻、柴胡以升補脾氣。若久瀉不已,宜用補中益氣湯,以升補陽氣。若虛寒,加炮薑、木香,如不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