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9 (1700-1725).djvu/8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其脈法當沉弱而弦,反脈太,則是蚘蟲也。此痛因食 物太早,愛甜怕苦,痛時便高聲啼叫,只看人中上、鼻 頭、脣、口數處,黑色即是。此證當服史君子丸、檳榔散、 化蟲丸藥,取下便無事。仲景云:蚘厥者,其人當吐蚘, 今病煩,此為臟寒,烏梅丸主之。其蚘蟲穿心者,用薏 苡根煎湯治之即安。

《薛氏保嬰撮要》

盤腸氣痛

小兒盤腸氣者,痛則曲腰乾啼,額上有汗,皆由肝經 風邪所搏也。肝腎居下,故痛則曲腰。乾啼者,風燥其 液,故無淚也。額上有汗者,風木助心火也。口閉足冷 者,脾氣不營也。下利青糞者,肝木乘脾也。皆由產下 澡洗,受風冷所致,當服釣藤膏之類。若乳母及兒受 寒邪者,用沉香湯之類。若兒額間有汗,口閉腳冷,乃 虛寒也,用當歸散或「沉香降氣湯」之類。若面赤脣焦, 小便不通,小腹脹痛者,乃小腸熱也,用人參湯送下 三黃丸。若痛不止,煎蔥湯淋揉其腹,就以熱蔥熨臍 腹間,良久尿出痛止。或以乳香、沒藥、木香少許,水煎 灌匙許。若因乳母飲食停滯者,用「保和丸。」懷抱氣鬱 者,加味歸脾湯。怒動肝火者,加味逍遙散,子母俱服 並佳。

《王肯堂證治準繩》

腹痛

「小兒腹痛,口中氣冷,不思飲食,脾土虛寒也,用調中 丸」主之。「口中氣溫,大便酸臭,積痛也,用下積丸」治之。 面赤壯熱,或手足竝熱,實熱也,用瀉黃散瀉之。面黃 微熱,或手足竝溫,虛熱也,用異功散補之。若作渴飲 湯,胃氣虛熱也,用白朮散。或痛連兩脅,肝木乘脾也, 用四君子湯加柴胡、芍藥。若腹痛重墜,脾氣下陷也, 用補中益氣湯加升麻。若手足指冷,或吃逆泄瀉,寒 水侮土也,用六君、炮薑、肉桂。不效,急加附子。若服剋 滯之藥,致腹作痛,按之不痛,脾氣復傷也,用五味異 功散。中腕痛者,屬脾;少腹痛者,屬腎。按之痛者為積 滯;不痛者,為裡虛。積滯者消之,裡虛者補之。

《婁氏》分「曲腰乾哭無淚者,為盤腸內釣痛」;面恍白,不 思飲食,為胃冷痛;面赤脣焦便黃,為熱痛;面黃白,大 便酸臭,為積痛;口淡而沫自出,為蟲痛。

《曾氏》又有「臟寒痛、鎖肚痛、癥瘕痛、痃痛、癖痛、弔腎痛、 偏墜痛、寒疝痛。各有治法。臚列於後。」

寒痛

《茅先生歌》云:「面青面白猶自可,黑色如青爪一同,此 是腹心生冷痛,須將溫藥裡頭攻。」

胃虛冷而恍白色,腹痛,不思食,當補益脾土,益黃散 主之。若不下利者,調中丸主之。益黃散,治下利而痛 也,調中丸,冶不利而痛也。

熱痛

熱痛。亦啼叫不止。夜發面赤脣焦。小便赤黃。與三黃 丸。人參湯下。

積痛

積痛。腹中陰陰而痛。面黃不食。兒大者。口吐酸。氣。 先治積滯。後調脾胃。其痛自止。仍辨虛實和解。治法 見後癖積條中。

蟲痛

蟲痛,面恍白,心腹痛,口中沫及清水出,發痛有時。 《田氏》云:「蟲痛啼哭俛仰,坐臥不安,自按心腹,時時大 叫,面無正色,或青或黃,脣白,又目無精光,口吐涎沫, 此謂蟲痛。」

積痛、食痛、虛痛,大同小異。惟蟲痛者,當口淡而沫自 出,治之隨其證用藥。蟲與癇相似,小兒本怯,故胃虛 冷則蟲動而心痛,安蟲散主之。

曾氏云:「蚘蟲動痛,口吐清水涎沫,或吐出蟲,痛不堪 忍,其疾因食甘肥葷腥太早而得,故胃寒,蟲動作痛, 其蟲吐來,或生或死。兒小者,此痛苦甚,亦致危難。先 以理中湯加烏梅水煎服,使胃暖不逆;次蘆薈丸、史 君子丸、化蟲飲主之。有兒大者,面恍白而間黃色,肉 食倍進,肌體消瘦,腹中時復作痛,此有血𪔀,蚘蟲雜」 乎其間。以二聖丸下之。

又有胃受極寒極熱,亦令蟲動,或微痛,或不痛,遽然 吐出,法當安蟲為上。若以治蟲,反傷胃氣,固不可也。 因寒而動者,用理中湯加烏梅水煎服。因熱而動者, 用《㕮咀》五苓散,亦加烏梅水薑煎投。

鎖肚痛

一月後,嬰孩忍乳不下咽,肚硬如石,赤如朱,撮口而 哭,面青脣黑,手足口氣俱冷是也。始因斷臍帶不緊, 為風冷所乘,證亦危急,以白芍藥湯、烏梅散、《一字金》 投之,日久則難愈。更參考臍風證內議論。

盤腸釣痛

小兒腹痛曲腰,乾哭無淚,面青白,脣黑肢冷,為「盤腸 內釣」,凡有此證,急煎蔥湯淋洗其腹,揉之蔥熨臍腹 間,良久尿自痛中出,其疼立止。續次用乳香、沒藥透 明者各少許細研,又用木香一塊,於乳鉢內磨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