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9 (1700-1725).djvu/11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錢氏瀉黃散

一名「瀉脾散。」 治脾熱吐舌。

藿香葉、 甘草各七錢五分, 山梔仁一兩。

石膏五錢, 《防風》二兩。

右用蜜酒微炒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

薛己曰:「愚按前證若作渴飲冷,臥不露睛,手足熱甚,或遍身發黃,屬胃經實熱,宜用瀉黃散。若作渴飲湯,臥而露睛,手足並冷,屬胃經虛熱,宜用異功散。若面青搐搦,乳食少思,肝乘脾也,用《祕旨》補脾湯。若面赤驚悸,身熱昏睡,心乘脾也,用《祕旨》安神丸。若面白喘嗽,肢體倦怠,肺乘脾也,用補中益氣湯。若脣黑泄瀉」 ,手足指冷,腎乘脾也,用益黃散。病後津液不足,口乾作渴,宜用七味白朮散。若乳母膏粱厚味,七情鬱火所致,當審其因而治其母。

平胃散證治準繩下同

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胸滿短氣,嘔噦惡心,噯氣吞酸,面黃肌瘦,嗜臥體痛,霍亂吐瀉等證。」

厚朴薑汁製,五兩 陳皮 甘草炙,各一兩

蒼朮米泔浸,焙,八兩

右為末,每服二錢,薑棗水煎,沸湯點服。亦可常服,調氣煖胃,化宿食,消痰飲,辟四時不正之氣。愚按前證,若乳食停滯,噯腐吞酸,嘔吐惡心者,宜服是方。若飲食既消,脾胃虛弱,嘔吐惡心者,則宜四君子湯。

調中丸

治脾胃虛寒

白朮 人參 甘草炒,各五分

右加八味地黃丸,即六味地黃丸加肉桂、附子各一兩。治稟賦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土虛寒,或飲食少思,及食而不化,腹臍疼痛,多漩溺等證。《內經》謂「益火之源,以消陰瞖」 ,正此藥也。

人參散

治脾風多困

南星切片,用漿水薑汁煮存性,一兩 人參

冬瓜仁各半兩。

右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半盞,煎二三分,溫服。

藿香散

理虛化痰,及治「脾胃不和,飲食少進,正氣除邪。」

人參 半夏湯煮透,濾剉片,焙乾 赤茯苓

炙草各一兩 蒼朮米泔浸一宿,濾剉炒黃,二兩 陳皮 藿香各七錢五分 厚朴製,一兩半

右件㕮咀,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二片,棗一枚,煎七分,空心溫服,或入燒鹽同煎。

四君子散

治小兒脾胃虛弱,飲食少進。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一錢,鹽湯點服。

一方加陳皮縮砂

參苓白朮散

「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多困少氣,中滿痞結,噫嘔吐逆。」 此藥不寒不熱,性味和平,常服調脾悅色,順正去邪。

人參 白茯苓 粉草 白朮 白扁豆炒,去殼 乾山藥 縮砂仁 薏苡仁 桔梗剉炒,各一兩 蓮子肉

右剉焙為末,每服半錢至一錢,用棗湯空心調服,或溫米湯亦可。

健脾飲

健脾養胃,理嘔吐,治瀉利及諸病後氣色虛弱,有痰惡心,腹中微痛,飲食減,精神慢,宜服之。

厚朴,剉,薑汁浸一宿,炒乾,入醇酢焠透,仍炒之 人參各一兩 白茯 肉蔻 半夏湯煮透,剉焙 益智 香附 良薑壁土炒 訶子肉各二錢 炙草五錢

右剉,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二片,棗一枚,煎七分,無時服。

茅先生勻氣散

桔梗五兩, 炙草二兩, 白薑一分, 《砂仁》

陳橘皮 茴香洗,各一兩

右為末,半錢或一錢,霜木瓜煎湯調服,紫蘇鹽湯亦得。

《寶童》多厚朴,蒼朮,良薑,肉桂,烏梅,名「養脾湯。」

醒脾湯

調理諸病

木香 白朮並濕紙裹煨 人參 白茯苓。

草蔻仁 炙草 陳橘皮 厚朴硇砂水煮 紫蘇子。

右等分為末,一錢,水六分,薑一片,棗半箇,煎四分,通口服。

健脾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