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9 (1700-1725).djvu/11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四百六十二卷目錄

 醫部彙考四百四十二

  小兒食癖門二

  方二理中清熱湯 人參安胃散 益黃散 錢氏瀉黃散 平胃散 調中丸 人參

  散 藿香散 四君子散 參苓白朮散 健脾飲 茅先生勻氣散 醒脾湯 健脾散

  調中飲子 寶童散 神朮散 聖惠前胡散 張渙集香煎 調中散 益胃丹 丁香黃

  芪散 𪔀甲湯 保和丸 木香大安丸 消食丸 七聖丸 三稜散 莪朮丸 丁香脾

  積丸 三黃枳朮丸 聖惠訶梨勒散 朱氏木香丸 朱氏洗心散 養脾丸 聖惠三稜

  散 張渙三稜散 聖惠化癖丸 茅先生千金丹 萬靈丸 紫霜丸 真珠丸 消堅丸

   張渙萬靈丹 五色丸子 六聖丸 烏犀丸 水晶丹 聚寶聖餅子 吉氏追魂散

  沈香檳榔丸 集驗蓬朮丸 青礞石丸 玉訣銀白散 張氏方 董氏方 孔氏方 譚

  氏殊聖方 莊氏紫金丸 莊氏軟金丸 劉氏桃紅散 王先生靈砂丹 良方妙香丸

  少飲子 茅先生蓬朮散 聖惠𪔀甲散 曾氏化癖丸 外臺必效方 聖惠前胡丸 茯

  苓湯 朱氏知母丸 柴胡飲 枳朮丸 枳實理中丸 快膈湯 參朮陷胸湯 四季肥

  兒丸 豬肚補脾丸 七味保嬰湯 八反膏

  單方

  鍼灸

  醫案

藝術典第四百六十二卷

醫部彙考四百四十二

小兒食癖門二

方二

理中清熱湯明醫雜著

治小兒食積,鬱熱發于肌表,潮熱往來,主理中清陽明之熱。

白朮炒 山樝 白芍藥炒,各一錢 黃連炒 枳實麩炒 川芎 香附米炒 升麻各七分 葛根一錢二分 甘草 炙草各三分

右用薑水煎服

若食積去後,潮熱未除,減山樝、枳實、香附、川芎,加人參、黃芪、陳皮各五分,再加白朮二、三分;有痰加半夏六分。

薛己曰:「按前證若食積去而熱不退,用五味異功散以補胃氣。若作嘔少食,用四君子加藿香、半夏,以安中氣。若泄瀉不食,宜用六君子湯加升麻、柴胡,以升補脾氣。若久瀉不已,宜用補中益氣湯,以升補陽氣。若虛寒如炮薑、木香。如不應,佐以四神丸以補脾腎。若體瘦潮熱口渴,大便不調,宜用肥兒丸以消疳積。」 若不分脾氣虛實,有無食積,概用剋伐消導寒涼清熱之劑,復傷脾胃生氣,反為難治之證。

人參安胃散保嬰撮要下同

治脾胃虛弱,傷熱乳食,嘔吐瀉痢。

人參一錢 黃芪二錢 生甘草、 炙草各五分 白芍藥酒炒,七分 白茯苓四分 陳皮三分 黃連炒,二分

右為末,每服二錢,水煎。

薛己曰:「愚按東垣云:『益黃散內有丁香、青皮之辛熱,蓋為寒水侮土而設也。若因熱藥巴豆之類損其脾胃,或因暑熱傷乳食而成吐瀉,口鼻氣熱而致慢驚者,宜用前方』。」

益黃散

治「脾虛吐瀉不食,米穀不化,困倦力少,滑腸夜起。」 併疳虛盜汗,涎流口角。

陳皮一兩 丁香二錢 訶子炮,去皮 青皮 甘草炙,各半兩

右為末,每服一錢,水煎服。

薛己曰:「愚按前證若脾土虛寒,或寒水侮土,而嘔吐泄瀉,手足並冷,或痰涎上湧,睡而露睛,不思乳食,宜用此方。若因脾土虛弱吐瀉者,用六君子湯加柴胡。如不應,或手足俱冷,屬虛寒也,更加木香、炮薑。若因乳母脾虛肝侮,必治以前藥。若乳母鬱怒,致兒患前證,母服加味歸脾湯。」

王肯堂曰:「東垣云,閻孝忠編集錢氏方,以益黃散補土,又言風旺必克脾土,當先寔其脾。昧者不審脾中寒熱,一例用補脾藥;又不審藥中有丁香、青皮,辛熱大瀉肺金,脾虛之證,豈可反瀉其子?為寒水反來侮土,中寒嘔吐腹痛,瀉痢青白,口鼻中氣冷,益黃散神治之藥也。如因服熱藥巴豆之類過劑,損其脾胃;或」 因暑天傷熱積熱。損其脾胃。而成吐瀉。口鼻中氣熱。而成慢驚者。不可服之。故立人參安胃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