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8 (1700-1725).djvu/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陽邪干心,則來去不定,陰陽相勝,則寒熱如瘧。前證 在小兒有因乳母或姙娠七情厚味遺熱,或飲食停 積,衣衾過暖,及頻浴熱湯而為患。若寅卯辰時,熱而 力盛飲水者,肝經實熱也,用柴胡清肝散。熱而力怯 飲湯者,肝經虛熱也,用六味地黃丸。「巳、午時熱,心經 也,實用導赤散,虛用《祕旨》安神丸。申、酉、戌時熱,肺經 也,實用瀉白散,虛用《祕旨》保脾湯。亥、子、丑時熱,腎經 也,用地黃丸。大凡壯熱飲水,大便祕結,屬實熱,用二 黃犀角散下之。熱渴飲湯,大便如常,屬血虛,用四物 湯補之。若下後陰虛,陽無所附而仍熱,用四物、參芪。 汗後陽虛,陰無所生」而仍熱,用四君、芎、歸。若汗下後, 煩渴面赤,血虛發躁也,當歸補血湯。若見驚搐等證, 肝血虛而內生風也,用四物、天麻、釣藤鉤。頰赤口乾, 小便赤澀,大便焦黃,表裡俱實熱也,用清涼飲子。如 大便已利,或熱未止,表邪未解也,惺惺散。未應,加麻 黃微汗之。既汗而仍熱,此表裡俱虛,氣不歸源,陽浮 於外而虛熱也,六神散加粳米。陽氣下陷於陰中而 發熱者,用補中益氣湯。若乳下嬰兒,當兼治其母 曾氏先用百解散發表,次以當歸散及三解散治之。 脈實者,以大柴胡湯下之;虛浮數者,百解散微汗之。 若發熱而嘔者,小柴胡湯和解之。

小兒潮熱盜汗:胡黃連、柴胡等為細末,煉蜜丸芡實 大。每二丸酒化開,入少水煎小沸服。

潮熱有時。胸滿氣短者。桃枝丸。

晝熱

《全嬰方》:「小兒每早食後發熱,夜則涼。世醫多謂虛勞, 或為疳熱,不知此血熱證也。宜龍膽丸、地黃膏之類, 時時與服即瘥。」

按:《全嬰方》所云:「血熱者,巳午發熱,遇夜則涼。」與東垣 所謂「夜則發熱,晝則明了」不同。然東垣所云血熱者, 指陰虛而生內熱也;夜則發熱,晝則明了,取其晝陽 夜陰也。鄭氏所云血熱者,指小兒血盛實而言也。蓋 謂巳午者,心火用事之時也。心主血,血氣行至巳午, 則陽氣盛,陽氣與正氣相搏,故至期而發熱,非其時 者。非血熱也。

夜熱

海藏云:夜熱屬陰,四順飲之類,此血熱在夜也。 《脈經》云:小腸有宿食,嘗暮發熱,明日復止,此宿食夜 熱也。

風痰熱,晚熱早涼,吃水無時,此候乃痰作潮而生風 熱,即宜金星丸下之。或氣弱者,不可下,宜奪命散以 控下涎,次服惺惺散加南星、白附子。

積熱

「積熱」者,久熱也。疳熱亦久,但兼面黃,吃炭土,鼻下爛 也。

小兒表裡熱去後,又發熱者,非熱證也。只用六神散 入粳米煎和其胃氣,則收陽歸內,身體便涼。熱重者, 用銀白散。

積熱眼泡浮腫,面黃足冷發熱,從頭至肚愈甚,或聞 飲食之氣,惡心,及腸疼嘔吐,治法詳載《傷積論》中。 按:曾氏所謂積熱,乃指腹中有癖而熱,與久積之積 不同,不妨竝存之。

寒熱

「寒熱者,證如瘧狀,陰陽相勝也。先寒而後熱,陽不足; 先熱而後寒,陰不足。寒多而熱少,陰勝陽也。熱多而 寒少,陽勝陰也。寒熱相半」,陰陽交攻也。寒熱隔日,陰 陽乍離也。陽盛發熱,陰盛發寒也。其有頭疼汗出者, 有嘔吐不食者,有增寒而飲水者,壯熱而飲湯者,有 筋骨疼痛者。或瀉或祕,或內寒而外熱,或內熱而外 寒,又有寒而腹中痛,熱而腹中鳴,是有食積也。治法 因於食積者,當用白餅子下之,次行補助,以錢氏白 朮散。寒多熱少者,小柴胡湯加桂;熱多寒少者,白虎 湯加桂。寒熱相半者,竝用小柴胡湯主之。 《經》曰:「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 內寒,寒熱往來,此乃陰陽相勝也。故寒氣并於陰則 發寒,陽氣并於陽則發熱。寸口脈微為陽不足,陰氣 上入陽中則惡寒,尺脈弱為陰不足,陽氣下入陰中 則發熱,陽不足則先寒後熱,陰不足則先熱後寒,陰 陽不歸其分,則寒熱交爭也。又上盛則發熱,下盛則 發寒,陽勝則乍熱,陰勝則乍寒,陰陽相勝,虛實不調, 故邪氣更作而寒熱往來,故乍」寒乍熱也。少陽膽者 肝之府,界乎太陽陽明之間,半表半裡之分,陰陽之 氣,易於相乘,故寒熱多主肝膽經證,以小柴胡湯加 減調之。若祗見寒熱,起居如常,久而不愈,及大病後 元氣未復,悉屬陰虛生熱,陽虛生寒,宜用八珍湯補 之,甚者十全大補湯。有食積為病,亦令寒熱,用保和 丸消之。若兼嘔吐泄瀉。用六君子湯。厥冷飲熱。人參 理中丸。作渴不止。七味白朮散。食積既消。而寒熱尚 作者。肝邪乘脾。所勝侮所不勝也。用異功散加柴胡、 山梔。其瘧證寒熱。詳見瘧門。

煩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