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8 (1700-1725).djvu/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而臥,睡而露睛,手足指冷等證。

虛熱,因病後發熱無時,一日三五次者,此客熱乘虛 而作。先以胃苓湯加黃芪末,溫米清湯調服;次投錢 氏白朮散,或固真湯,帶涼服;及用溫鹽湯,參入涼水, 送下黑錫丹,固守元氣。

風熱邪熱,四君子湯加生薑、荊芥煎。

小兒客熱在內,先用導赤散,次用「益黃散。」

薛氏以虛實分屬表裡,及熱盛拒陰,寒盛格陽,血虛 氣虛發熱等證,俱仲景、東垣諸聖醫辨證妙法,宜詳 玩而熟記之,則虛熱似實熱之證,庶幾不至誤認而 全活眾矣。

虛熱宜《惺惺散》。

表裡

身熱不飲水者,熱在外。

身熱飲水者,熱在內。

「四順飲子」治熱在內而不厥。

連𧄍飲,治熱在外而不厥。 薛氏云:「壯熱惡風寒,為元氣不充,表之虛熱也;壯熱 不惡風寒,為外邪所客,表之實熱也;壯熱飲湯,為津 液短少,裡之虛熱也;壯熱飲水,為內火銷爍,裡之實 熱也。」按:傷風惡風,傷寒惡寒,豈可以惡風寒為元氣 不充,而不惡風寒為外邪所客乎?薛氏之意本圓,而 語則滯,癡人前豈可說夢?須以《東垣》「外感內傷。」細辨 別之。則無失矣。

表熱

熱而二便調和。風邪蘊結於裡而發者。用惺惺散加 麻黃汗之。

餘熱

「餘熱者,謂寒邪未盡,傳經之遺熱也。」仁齋曰:「傷寒汗 下後而熱又來,乃表裡俱虛,氣不歸元,陽浮於外,不 可再用涼藥。蓋熱去則寒起,古人戒之。法當和胃氣, 使陽氣收斂歸內,其熱自止,宜參苓白朮散主之。 有小兒熱證,用表裡藥後,其熱俱退,既退復熱者何 也?熱病至此,難以概舉。或再解表攻裡,或施涼劑,熱 見」愈甚,以陰陽辨之,何者為是?推其原,乃表裡俱虛, 而陽浮於外,陰伏於內,所以又發熱。宜用溫平之藥 和其裡,則體熱自除。投錢氏白朮散去木香,加扁豆, 水煎,及黃芪六一湯、安神散,自然平復。若日久汗多, 煩渴食減,脈微緩,喜飲熱,可服真武湯。雖附子性溫, 取其收斂陽氣。內有芍藥性寒,一寒一溫,停分得宜, 用之無不驗矣。

汗後血虛而熱益甚者,六神散加粳米。汗後氣虛而 惡寒發熱者,補中益氣湯。汗後陰虛,陽無所附而熱 者,用四物湯加參、芪。汗後陽虛,陰無所附而熱者,用 四君子湯加芎、歸。

壯熱

壯熱者,一向不止,血氣壅實,五臟生熱,蒸熨於內,則 眠臥不安,精神恍惚;熏發於外,則表裡俱熱,煩躁喘 粗,甚則發驚癇也。輕劑「火府丹、地黃煎;重劑雙解飲、 七寶散、大黃𥐚硝湯。」

溫壯

溫壯與壯熱,相類而有小異。一向熱而不止,是壯熱 也。但溫溫然不甚盛,是溫壯也。若大便臭而黃者,此 腹內有伏熱,以四順飲子治之。若糞白而酸臭,則挾 宿食不消,當服「紫霜丸」,輕者少服,重者節乳哺,增加 丸藥,當取微利可也。

驚熱

驚熱者,遍身發熱,或熱而不甚,面青自汗,睡夢虛驚, 顛叫恍惚,有因驚而生熱者,有因熱而生驚者,《錢氏》 導赤散、涼驚丸、安神之類,皆其治也。

骨蒸熱

小兒一歲至十歲,衣絮皆不得著新綿,又不得冬月 以火烘衣被,勿令食桃杏楊梅果實,又不得食炙煿 熱麵之類,皆令兒體熱。或因傷寒後食肉太早,令兒 體熱者有之,或作骨蒸者,宜服生犀散、克效湯、地骨 皮飲、七寶散、金蓮飲子治之。

骨蒸熱,身體虛羸,遇晚而發,有熱無寒,醒後渴汗方 止。此乃疳病之餘毒,傳作骨蒸。或腹內有癖塊,有時 微痛,用參苓白朮散,薑棗、三稜煎湯調服。或投「化癖 丸」,先療脾虛宿滯,次以柴胡飲為治。仍忌雞酒羊麵 毒物。

潮熱

熱有作止。每日應時而發。謂之「潮熱。」如潮信之不失 其期也。

潮熱,有風寒、疳積、食癖之分,陰陽、虛實,五臟之異。如 汗出身熱,呵欠面赤者,風熱也;傷寒、時疫,陰陽相勝, 外感熱也;肌瘦口乾,骨蒸盜汗,疳熱也;「大小便祕澀, 汗下不解」,積熱也;「腹背先熱,夜發旦止」,食熱也;涎嗽 飲水,乳食不消,癖熱也。又有煩熱者,氣粗喘促,心躁 不安,頰赤口瘡,兼發癇證;瘡疹熱者,耳鼻尖冷;血熱 者,巳午間發,至夜則涼。虛熱者,困倦少力。發於病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