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8 (1700-1725).djvu/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後以涼驚丸調之。

虛熱者,或因汗下太過,津液虛耗,或因大病之後,元 氣受傷,皆能發熱。其證「困倦少力,面色青白,虛汗自 出,神慢,噓氣軟弱,手足厥冷。」此血氣俱虛,氣虛則發 厥,血虛則發熱也。四君子湯加炒乾薑,甚者加熟附 子一片,待熱少退,以集聖丸調之。

客熱者,邪妨於心也。心若受邪,則熱形於額,故先起 頭面,次而身熱,恍惚多驚,聞聲則恐,良由真氣虛而 邪氣勝也。邪氣既勝,則真氣與之交爭,發渴無時,進 退不定,如客之往來也。先以導赤散去其邪,後以涼 驚丸調之。

癖熱者,由乳食不消,伏結於內,致成癖塊,以生熱於 外也。《治法》以「集聖丸」主之。

瘧熱者,寒熱往來,有頭痛汗出者,有嘔吐不食者,有 憎寒壯熱而作渴者,有遍身疼痛者,有腹痛者,有吐 瀉者。證皆百出,治非一端。頭痛汗出,遍身疼痛者,小 柴胡湯加羌活、蒼朮治之。腹痛者,脾積丸治之。作渴 者,白朮散治之。吐瀉者,理中湯治之,俱用「平瘧養脾 丸調之。」

血熱者,每日已午間發熱,遇夜則涼,此心熱也。輕者 「導赤散,重者四順飲治之。」

《祖傳》治熱,不問其證,肝腎虛弱者,以「胃苓丸」,竹葉炒 米湯吞治之;元氣素厚者,以「涼驚丸」,竹葉燈心、薄荷 湯吞治之。

西江月

小兒病則生熱,須知得病根因。風寒外感熱來潮,飲 食內傷,煩躁吐瀉,瘧痢,瘡疥,變蒸痘疹如燒,骨蒸體 弱漸成勞,調治般般分曉。

若是風寒外感,面紅又惡風寒,「《惺惺散》子妙難言,有 咳參蘇靈驗。飲食內傷可下,三黃脾積相參,再添《集 聖》保平安,莫使脾虛表轉。」

「吐瀉胃苓最好,痢如赤白香連瘧家。平瘧解邪干瘡 疥,胡麻丸散變蒸。」小兒常病,不宜妄用丸湯。如逢痘 疹別科傳,集聖散調疳款。

治熱汗下休錯,誤汗誤下傷人,應汗而下痞滿侵,應 下而汗驚定。只為不明表裡,致令大命將傾,果難捉 摸。且因循用藥,胃苓《集聖》。

《明方賢奇效良方》

小兒諸熱須分主治

夫小兒驚熱者,誤因驚著,執以為常,致令心氣不和, 身體微熱,睡夢虛驚,遍身有汗,甚者手足掣縮,變成 癇疾。此由氣血不和,實熱在內,心神不定,所以發搐。 又小兒變蒸,亦微驚,所以然者,亦熱盛故也。治之以 七寶散、天竺黃散、甘露散、辰砂金箔散,皆可治之。小 兒因驚則生熱,熱則心不寧,故睡臥不安,身體悚動。 心主驚。實則發熱飲水。虛則臥而悸動不安。此其候 也。

小兒溫壯者,由胃氣不和,氣行壅塞,故蘊積體熱,名 曰溫壯。若大便糞臭而黃者,此腹內有伏熱,以四順 飲子治之。若糞白而酸臭,則挾宿食不消,當服紫霜 丸,輕者少服,重者節乳哺,增丸藥,當取微利可也。 小兒壯熱者,因五臟生熱,熏動於外,故身體壯熱,《大 扺》與溫壯相類,而有小異,但溫溫然不甚盛,是溫壯 也。其壯熱者,一向熱而不止,甚則發驚也,以七寶散、 大黃𥐚硝湯皆能治之。 小兒風熱,若身熱面青,口中亦熱,煩叫不時,有風證 者,宜虎睛丸、天竺黃散治之。若熱甚大便祕澀者,四 順飲子亦可服之。

小兒煩熱者,由臟腑實熱,血氣盛,表裡俱熱,則苦煩 躁不安,皮膚壯熱也。以八珍飲子、七寶散皆可服之。 小兒手足多熱,心煩躁哭,脣深紅,飲水不止,以竹葉 石膏湯、加味甘露散治之。

小兒潮熱者,時間發熱,過時即退,來日依時而發,此 欲發驚也。大扺血氣壅盛,五臟驚熱,熏發於外,故溫 壯相類。或夾伏熱,或帶宿寒。夾伏熱者,大便黃而臭; 帶宿寒者,大便白而帶酸臭。皆緣臟腑冷熱之氣俱 盛,腸胃蘊積故也。治之以金蓮飲、尅效湯、加味甘露 散。過期不解,小柴胡湯或竹葉石膏湯。錢氏云:「假如 潮熱,是一臟實一臟虛,而內發虛熱也,法當補母而 瀉本臟則愈。且如日中發潮熱者,是心虛也,肝為心 之母,則宜先補肝,肝實而後瀉心,心得母氣則內平, 以潮熱愈也。醫見潮熱,妄謂其實,乃以大黃𥐚硝輩 諸冷藥利之,利既多矣,不能禁約而津液內竭,縱取 一時之瘥,鮮有不成疳病而身瘦也。」

小兒積熱者,由表裡俱熱,則遍身皆熱,頰赤口乾,小 便赤,大便焦黃,先以四順飲子、三解牛黃散,利動臟 腑,熱即去。既去復熱者,裡熱已解而表熱未解也,當 用惺惺散或紅綿散加麻黃微發汗,表熱乃去。表熱 既去,又發熱者,何也?世醫到此,盡不能曉,或再用涼 藥,或再解表,或以為不可醫,誤致夭殤者甚多。此表 裡俱虛,氣不歸原,而陽浮於外,所以再發熱,非熱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