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8 (1700-1725).djvu/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散。若脾經濕熱壅滯,二便祕腠理不得疏泄而為患者,名為黃疸,用茵陳湯。初生身黃壯熱,不乳便祕,此為胎熱,用地黃湯。若二便赤濇,腹脹面赤,飲水,用茵陳湯調五苓散。若清便自調,四肢並冷,用益黃散,淡黃白,用調中丸。

《元羅天益衛生寶鑑》

小兒季夏身熱痿黃治驗

小兒身體蒸熱,胸膈煩滿,皮膚如潰橘之黃,眼中白 睛亦黃,筋骨痿弱,不能行立。此由季夏之熱,加以濕 令,而蒸熱薄於經絡,入於骨髓,使臟氣不平,故脾逆 乘心,濕熱相合而成此疾也。蓋心火實則身體蒸熱, 胸膈煩滿;脾濕勝則皮膚如潰橘之黃,有餘之氣,必 乘己所勝而侮不勝,是腎肝受邪,而筋骨痿弱,不能 行立。《內經》言: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又言濕熱成痿, 信哉斯言也。此所謂子能令母實,實則瀉其子也。若 脾土退其本位,腎水得復,心火自平矣。又《內經》曰:「治 痿獨取於陽明」,正謂此也。予用加減瀉黃散主之。

《朱震亨幼科全書》

發熱

凡小兒有病皆熱,證既不同,治亦當異,須明虛實,不 可妄自汗下。

凡傷風發熱,其證汗出身熱,呵欠面赤,目濇多腫,惡 風喘氣,此因解脫受風所致,宜疏風、解肌退熱,先服 「柴葛解肌湯」,發去風邪,俟熱之時,再服「涼驚丸」,以防 內熱。

凡傷寒發熱,其證無汗身熱,呵欠煩悶,項急面赤,喘 急惡寒,口中熱氣,此因解脫受寒所致。宜發散寒邪, 退熱鎮驚。先服《惺惺散》,發去寒邪;後服涼驚丸,以防 內熱。

二證如小兒稟賦厚者,可用「涼驚丸」,虛怯者,用胃苓 丸甚效。

如傷風發熱,又吐又瀉者,不可發散,此脾家虛怯也, 以五苓散吞理中湯最效。

凡傷風發熱,多得於夏。其證身熱自汗,作渴昏睡,手 足俱熱。此因天氣已熱,包裹太厚,重受其熱也。先用 白虎湯調益元散,以解其熱,次服「調元生脈散」,以補 元氣。

傷暑發熱,多得於夏。其證身熱自汗,作渴昏睡,手足 微冷。此因陰室之中,取涼太過所致。先服「調元生脈 散」,補其正氣;次服四君子湯,以防吐瀉之患。

如夏月汗出當風,以致身熱自汗不止者,此名暑風, 先用四君子湯加麻黃根、黃芪以去其風,次用益元 散以清其熱。

傷食發熱,其證手心熱,肚背尤熱,一噯氣便吐乳,大 便酸臭,或腹痛多啼,或腹飽脹喘急,不思乳食。此得 之飲食過度所傷,宜先利去其積,用丁香醒脾丸,後 以「集聖丸」調之。如傷食已久,日漸黃瘦,作熱無時者, 不可下。輕者「保和丸」,重者「集聖丸」,百無一失。

痘疹發熱,其證面燥腮赤,目泡亦赤,呵欠煩悶,乍熱 乍寒,咳嗽噴嚏,手足指冷,驚悸多睡,此因時行痘疹, 各相傳染,宜清涼解毒。惟痘疹宜用參蘇飲加木香 痲疹,宜荊防敗毒散,不可妄用。自發汗恐生變證。 變蒸發熱,此小兒正病,不須服藥,當於類下求之,不 可錯誤。

「潮熱者,當分二證:有時間發熱,過時即退,來日依時 復發,其狀如瘧,此肺熱也。有蚤晚發熱,每日兩度,如 潮水應期,此胃熱也。蓋因感觸邪氣,以致血脈凝滯, 不即流通。若不治之,變驚疳者多矣。肺熱者,地骨皮 散主之;胃熱者,三黃丸下之;虛弱者,集聖丸調之。 驚熱者,遍身發熱,面青自汗,心悸不寧,脈數煩躁,顛 叫」恍惚,此心熱也,以涼驚丸退熱,以安神丸定心。 夜熱者,但夜間發熱,晝作便住,此血虛證也,以人參 當歸散治之,兼服「抱龍丸」,以防作搐。

餘熱者,傷寒汗下後而熱又來,乃表裡俱虛,氣不歸 元,陽浮於外,不可再用涼藥,蓋熱去則寒起,古人戒 之。當和胃氣,使陽氣收斂,其熱自退,參苓白朮散主 之,甚者,四君子湯加乾薑甚效。

疳熱者,形色黃瘦,食不長肉,骨蒸盜汗,泄瀉無常,肚 大筋弱。此多得於大病之後,失於將息,又或傷飢失 飽而致。《集聖丸》大有奇功。

壯熱者,一向熱而不已,由血氣壅實,五臟生熱,熨蒸 於內,則眠臥不安,精神恍惚。蒸發於外,則表裡俱熱, 躁急喘粗,甚則發驚癇也。治法先以導赤散吞瀉青 丸,以治其熱,後以「抱龍丸」鎮其驚。如實熱大小便閉 者,三黃丸下之。

煩熱者,心躁不安,五臟煩熱,四肢溫壯,小便赤澀,宜 用導赤散,麥門冬、山梔仁治之,再以「涼驚丸」撤其餘 邪。

積熱者,頰赤口瘡,大小便澀,表裡俱實,或內因酒麵 煎煿熱藥峻補,外用重被厚綿爐火侵迫,皆能生熱。 此內外蘊積之熱,非食積之熱也。先以三黃丸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