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8 (1700-1725).djvu/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四百三十九卷目錄

 醫部彙考四百十九

  小兒諸熱門一

  黃帝素問通評虛實論篇

  錢乙小兒直訣諸經發熱證治 黃疸

  羅天益衛生寶鑑小兒季夏身熱痿黃治驗

  朱震亨幼科全書發熱 西江月

  方賢奇效良方小兒諸熱須分主治

  萬氏幼科發揮諸熱

  魯伯嗣學嬰童百問諸熱證 潮熱 壯熱溫壯 煩躁 渴證 黃疸

  王綸明醫雜著潮熱

  樓英醫學綱目黃病

  陶華六書小兒諸熱

  王肯堂證治準繩發熱辨證 五臟熱 實熱 虛熱 表裡 表熱 餘

  熱 壯熱 溫壯 驚熱 骨蒸熱 潮熱 晝熱 夜熱 積熱 寒熱 煩躁 注夏

  黃疸

  陳治幼幼近編潮熱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諸身熱 黃疸 渴

藝術典第四百三十九卷

醫部彙考四百十九

小兒諸熱門一

《黃帝素問》

《通評虛實論篇》

帝曰:「乳子而病熱,脈懸小者,何如?」

夫病熱者,皆《傷寒》之類也。凡傷於寒,藉陽氣以化熱,熱雖盛不死。然陽氣生於精水之中,男子八歲,女子七歲,腎氣始實,乳子,天癸未至,腎氣未盛,故帝有此問焉。夫心主脈而資生於腎,心腎水火之氣,上下時交,腎氣不能上資於心,則心懸如病饑,而寸口之脈懸絕小者,腎氣未盛也。

岐伯曰:「手足溫則生,寒則死。」

伯答:「乳子之生陽,藉後天之氣也。四支皆稟氣於胃,故陽受氣於四末,是以手足溫者,胃氣尚盛,故生,寒則胃氣已絕,故死。夫水穀入於胃,津液各走其道,腎為水臟,受五臟之精而藏之,是先天之精,猶藉後天之所資益者也。又別出兩行營衛之道,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名曰宗氣,積於胸中,上出於肺,以司呼吸」,是四支之原俞,又受資於胃府所生之營衛宗氣,是以手足溫者生,寒者死。

帝曰:乳子中風熱,喘鳴肩息者,脈何如?岐伯曰:喘鳴 肩息者,脈實大也,緩則生,急則死。

此復論後天所生之宗氣,而亦不可傷也。宗氣者,五臟六腑十二經脈之宗始,故曰「宗氣。」「肩息」者,呼吸搖肩也。風熱之邪,始傷皮毛,喘鳴肩息,是風熱盛而內干肺氣宗氣,故脈實大也。夫脈之所以和緩者,得陽明之胃氣也,急則胃氣已絕,故死。

《宋錢乙小兒直訣》

諸經發熱證治

潮熱者。時間發熱。過時即退。來日依時而發。此欲發 驚也。

壯熱者,常熱不已,甚則發驚癇也。

「風熱」者,身熱而口中氣熱,乃風邪外感也。

溫壯者,肢體微熱也。

發熱而不欲飲水者,胃氣虛熱也。用「白朮散。」

發熱而飲水作渴,喜冷飲食者,胃氣實熱也,用「瀉黃 散。」

按:《祕藏保嬰集》云:「小兒潮熱或壯熱不退,多是變蒸及五臟相勝,不必用藥。」又多食積鬱熱,由中發外,見於肌表,只理其中,清陽明之熱,而表熱自除,不可認作外感,用小柴胡輕利等藥,重傷其內。又潮熱不退,恐是出痘,亦當審察,勿便用藥。竊謂發熱飲水者,熱在內;不飲水者,熱在外也,又當以此辨之。其諸熱證,說見各類。

黃疸

若大病後。身目皆黃者,黃病也。

身痛背強,大小便澀,一身盡黃。小便黃赤,此黃疸也。 瀉者難治。

若百日或半年,不因病而身黃者,胃熱胎疸也。若淡 黃兼白者,胃怯也。

按:大病後身目皆黃,或肢體黃胖者,脾氣虧損而真臟為病,宜用六君子湯、參苓白朮散,調補元氣。病後發渴者,脾氣虛而津液少也,用七味白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