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8 (1700-1725).djvu/10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頭雖熱,或腹脹而足冷。

頭雖熱。或泄瀉而足冷。

頭雖熱。或嘔吐而足冷。

頭雖熱。或渴而足冷。

已上五證,作搐者,名曰「慢脾風」,速與補脾益真湯,加 全蠍一枚,或「全蠍觀音散。」

慢脾風不治證

身冷粘汗。直臥如尸。喘嗽頭軟。背直口噤頭搖。大小 便不禁。脣縮氣麤。痰如牽鋸之聲者不治。

慢脾風,若見一臟絕,即不可用藥。如眼無光,指甲黑, 四肢垂軃,五體俱冷,並不須下藥。

天釣驚風

孫真人曰:「乘馬遠行,當沭浴更衣,然後方可近於嬰 兒,否則多為天弔急驚之疾。」錢仲陽曰:「步履糞穢之 氣,無使近於嬰兒,令兒急驚風搐也。」

天弔亦驚風之證。但天弔發時,頭目仰視,驚風則無 也。

此由乳母過飱熱毒,心肺生熱,加以外感風邪所致。 宜用「九龍控涎散」、釣藤散。熱盛則「保命丹」,痰盛則「抱 龍丸。」黑,傴僂反張,外腎腫,尿如米泔,眼有紅筋血點, 乃寒氣壅結,宜釣藤膏。

痓痙

痓與痙,亦驚風之類, 痓者手足冰冷,痙者氣身強直。痓、痙本一病,當以陽 剛陰柔別之。剛者有汗,柔者無汗。其證肢體強直,腰 身反張,甚於風癇,大抵不治。

癲癇

驚風三發則為癇者,小兒惡病也。大人曰癲,小兒曰 癇,其實一也。又曰:「十歲以上為癲,十歲以下為癇。」 驚癇即急驚之證,但驚癇發時,仆地作聲,醒時吐涎 沫,急慢驚則不作聲,不吐沫也。

「癇』者,卒然暈倒,目瞪流涎,神氣鬱勃,四肢搐搦,沉默 昏憒,似死似生,其聲惡叫,過後惺惺。

《錢氏方》有五。癇病關五臟。用五色丸。

治法惟以驚、風、食三種,陰陽二證,別而治之。

驚癇者,恐怖積驚而發,啼叫恍惚,宜「定魄丸、沉香天 麻湯。」

風癇者,邪外襲,先屈手指如數物乃發,宜「追風祛痰 丸。」

食癇者,乳食時遇驚停積,或成癖,或大便酸臭,宜紫 霜丸。

始也身熱,抽掣啼叫,是為陽癇,易治。宜「龍腦安神丸」、 「清心滾痰丸。」

始也身無熱,手足清冷,不抽掣,不啼叫,是為陰癇,難 治。宜「五色丸引神歸舍。」

因急驚為癇,宜《五癇丹》。

因慢驚成癇。取「來復丹」,薄荷泡湯,化下一二丸,得利 即愈。

又有胎中受驚成癇,宜「燒丹丸。」

《內經》有云:「厥成為癲疾。」又曰:「邪搏陽則為癲疾。」風眩 之病,起於心氣不足,胸上蓄熱實,痰熱相感而動風, 風心相亂則悶瞀,故謂風眩。

痰在膈間,則眩微不仆;痰溢膈上,則眩甚,仆倒於地, 而不知人,名之曰癲癇。大人曰癲,小兒曰「癇」,其實一 也。又曰:「仆倒不醒」,皆由邪氣逆上陽分,而亂於頭中 也。癲癇者,痰邪逆上也,痰邪逆上,則頭中氣亂,氣亂 則脈道閉塞,孔竅不通,故耳不聞聲,目不識人,而昏 眩倒仆也。以其病在頭巔,故曰巔疾。

癇有五:肝曰雞,心曰馬,脾曰牛,肺曰羊,腎曰豬。以病 狀偶類,故為名,其實痰火與驚三者而已。

大率多因痰結於心胸間,宜開痰鎮心神。若神不守 舍,狂言妄作,經年不愈。如心經蓄熱,當清心除熱。如 痰迷心竅,當去痰寧心,宜大吐大下而愈。

凡癲癇仆時,口中作聲,將醒時吐涎沫,醒後又復發, 時作時止而不休息,中風、中寒、中暑、尸厥之類,則仆 時無聲,醒時無涎,後不再發。

癲者,異常也。平日能言,癇則沉默;平日不言,癲則呻 吟,甚則僵仆直視,心常不樂,言語無倫,如醉如痴。癇 者,卒然暈倒,咬牙作聲,吐涎沫,不醒人事,隨後醒醒。 胎癇,宜燒丹丸。又身熱脈浮為陽癇,宜妙香丸;身涼 脈沉為陰癇,宜五生丸。肥人多痰,宜追風祛痰丸、加 味壽星丸、引神歸舍丹。瘦人火盛,宜清心滾痰丸、龍 腦安神丸。痰迷心竅,宜金箔鎮心丸、控涎丸。痰火俱 盛者,宜甘遂散吐下之。因驚者,宜驚氣丸、抱龍丸。因 怒者,宜寧神導痰湯、當歸龍薈丸。心臟虛損,氣血不 足,宜滋陰寧神湯、清心溫膽湯、歸神丹。婦人宜加味 逍遙散、硃砂膏。五癇通治,宜龍腦安神丸、五癇丸、六 珍丹、錢氏五色丸、育魂丹、丑寶丸、鴟「頭丸、活虎丹、蝙 蝠散、礬丹丸。」癇愈復發,宜斷癇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