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7 (1700-1725).djvu/9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氣虛者,宜小柴胡湯。若溫暑大熱大渴,津枯液涸,陰 虛不能作汗者,宜歸葛飲。若寒邪深入,而陰中陽氣 不足,或背惡寒者,必難散解,非「理陰煎」不可。若中氣 大虛,大寒身熱惡寒,或大便溏泄,而表邪不能解者, 非大溫中飲不可。

《補虛法》

傷寒瘟疫,俱外侮之證,惟內實者能拒之。即有所感, 而邪不勝正,雖病無害。最畏者,惟內虛之人,正不勝 邪,邪必乘虛深入,害莫大矣。故曰:「傷寒偏死下虛人。」 且今人虛弱者多,強實者少,設遇挾虛傷寒,而不知 速救根本,則百無一生。故《傷寒書》曰:「陽證得陰脈者 死。」正以陰脈即虛證也。此欲辨之,惟脈為主,而參以 形證,自無失矣。蓋凡遇傷寒外熱等證,而脈見微弱 浮空,舉按無力者,即是虛證,最不易解,最不宜攻,雖 欲發汗,汗亦難出,即有微汗,亦不過強逼膚腠之汗, 而必非營衛通達之所化,若不顧虛實,而逼之太甚, 則中氣竭而危亡立至矣。然治虛之法,須察虛實之 微甚。若半虛者,必用補為主,而兼散「其邪。若太虛者, 則全然不可治邪,而單顧其本,顧本則專以保命,命 得不死,則元氣必漸復,或於七日之後,或十四日,甚 者二十日之後,元氣一勝,邪將不攻自潰,大汗至而 解矣。欲知其兆,亦察其脈,但得弱者漸強,小者漸大, 弦者漸滑,緊者漸緩,則大汗將通,吉期近矣。凡用補 之法,但當察其胸膈」何如,若胸腹多滯者未可補,年 壯氣實者未可補。若氣本不實,而胸腹無滯,則放膽 用之。又若內無熱邪,而素宜用溫,其或氣有難行者, 則必兼煖胃而後可。蓋補得煖而愈行,邪得煖而速 散,切不可雜用消耗寒涼,以分溫補之力。其或初感 寒邪,但見脈證真虛,邪不易散等證,則人參、熟地之 類,開「手便當速用,愈早愈妙。若或遲疑,則縱寇深入, 反成難制。」此治虛邪最善之法也。余用此法,活人多 矣。嘗聞昧者有「傷寒忌補」之說,不知補者所以補中, 是即托裡之意。亦以寒邪如盜,其來在外;元氣如民, 其守在中。足民正所以強中,強中正所以禦外。保命 元機,惟此一著,何為補住邪氣,庸妄誤人,莫此為甚。 余因再悉於此。用補傷寒治法之未備。漸用漸熟。方 知其妙。自今而後。知必有不惑余言。而受余之生者。 將無窮矣。

傷寒精血素弱,或陰中陽氣不足,脈細弱而惡寒者, 必須大助真陰,則陽從陰出,而表邪自可速解,惟理 陰煎加柴胡、麻黃之類,或隨證加減用之為最妙。若 傷寒於七八日之後,脈數無力,神昏氣倦,或躁擾不 寧,散之不可,清之不可,而邪不能解者,只宜理陰煎 大劑與之,真回生神劑也。若氣血俱虛,而邪不能解, 「只宜平補者,以五福飲為主,而隨證加減用之,或大 補元煎,或六物煎,或十全大補湯皆可用。若脾胃中 氣虛弱,而邪不能解者,宜四君子湯加減用之。若中 氣虛弱,脾寒或兼嘔惡而邪不解者,宜五君子煎、溫 胃飲。若勞倦傷脾,寒邪內陷,身熱不退,當升散者,宜 補中益氣湯。若寒邪陷入陰分,血虛」不能外達,而當 升散者,宜補陰益氣煎。若陰虛發熱,面赤口渴煩躁, 脈浮洪無力者,宜六味地黃湯大劑與之,一服可愈。 凡中氣虛寒,表邪不解,或日久畏藥,或諸藥不效者, 只宜獨參湯,或濃或淡,或冷或熱,隨其所好,時時代 茶與之,連日勿間,使其營氣漸復,則邪氣漸退,大有 回生之妙,毋忽之也。

《傷寒》用補之法,與用攻用散者不同。蓋攻散所以去 實邪,其力峻,其效速,故凡用柴胡、麻黃之類,取效在 一、二、三劑之間;用大黃、芒硝之類,取效在一劑之間。 此而不效,必其用之不善,不可多也。至若用補者,所 以補虛,其力柔,其功緩,雖於一二劑見效者,亦多有 之。若積勞積損,氣血虛甚者,欲其復元,誠不易也。 察其服補無礙,或於脈證間略見相投,便是得補之 力,故輕者二三劑,重者十餘劑,方得見功,而汗出邪 退以愈也。若不知此理,而但於一二劑間未見速效, 則必致庸讒起,惑亂生,而全功盡棄矣。此不可不深 察也。

《溫補法》

凡治傷寒瘟疫,宜溫補者,為其寒邪凝滯,陽不勝陰, 非溫不能行,非溫不能復也。如寒氣在經者,以邪在 表也,宜用溫散,法具如前。寒氣在臟者,以陽氣虛也, 或宜溫補,或止溫中。然用溫之法,但察其外雖熱而 內無熱者,便是假熱,宜溫不宜涼也;病雖熱而元氣 虛者,亦是假熱,宜溫不宜涼也。真熱者,誰不得而知 之,惟假熱為難辨耳。病假熱者,非用甘溫,熱必不退。 矧真寒者,又在不言可知。大都實證多真熱,虛證多 假熱,故治實者,多宜用涼,治虛者,多宜用溫。真假不 識,誤人不淺矣。又真寒假熱之辨,則實亦有寒,實亦 有熱,虛亦有寒,虛亦有熱。若謂實者皆熱,虛者皆寒, 則鑿而謬矣。但實而寒者,只宜溫散,不必滋補。虛而 熱者,只宜調補,最畏寒涼。蓋寒涼無生意,而善敗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