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7 (1700-1725).djvu/9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兼表。身雖熱而脈弱者,當以純補為主,或微兼溫散。 身大熱而脈見沉澀細小,足冷者,難治。《瘟病》四五日, 身熱腹滿而吐,脈來細而弦強者,十二日死。《瘟病》二 三日,頭痛腹滿,脈直而疾者,八日死。《瘟病》八九日,頭 身不痛,色不變,而利不止,心下堅,脈不鼓,時或大者, 十七日死。瘟病汗不出,或出不至下部者死。瘟病下 利,腹中痛甚者死。以上死證,言其略耳。諸所未盡,當 於《傷寒門》參閱。

《治法六要》

自古傷寒治法,苦於浩渺。余自考索以來,留心既久, 每臨編得其法,未必見其病,臨病見其證,未必合其 方。可見病多變態,執滯難行,惟貴圓通而知其要耳。 故余註《類經》所列傷寒治要有六,曰:汗、補、溫、清、吐、下。 然亦但言其概,而未及其詳。今悉諸法於此,用補傷 寒之未備者。倘欲求仲景心法,仍當閱傷寒本門,使 能彼此參證。則綱舉目張。自有包羅貫串之妙。既約 且盡。而活人之要。當無出此。

汗有六要五忌

治傷寒之法,余已析其六要,而六要之外,又有五忌 者,何也?蓋六法之中,惟汗為主,正以傷寒之愈,未有 不從汗解者,故法雖有六,汗實統之。而汗外五法,亦 無非取汗之法也。然取汗以辛散,此固其常也,而何 以五法皆能取汗?《六要》則已,又何以有五忌之辯也? 蓋汗由液化,其出自陽,其源自陰。若肌膚閉密,營衛 「不行,非用辛散,則元府不開而汗不出,此其一也。又 若火邪內燔,血乾液涸,非用清涼,則陰氣不滋而汗 不出,此其二也。又若陰邪固閉,陽氣不達,非用辛溫, 則凝結不開而汗不出,此其三也。又若營衛不足,根 本內虧,非用峻補,則血氣不充而汗不出,此其四也。 又若邪在上焦,隔遮陽道,不施吐涌,則清氣不升,而 汗不出,此其五也。又若邪入陽明,胃氣壅塞,不以通 下,則濁氣不解,而汗不出,此其六也。凡此者皆取汗 之道,是即所謂六要也。何謂五忌?蓋一曰熱在表者, 內非實火,大忌寒涼,寒則陰邪凝滯不散,邪必日深, 陽必日敗,而汗不得出者死。二曰元氣本弱,正不勝 邪者,大忌消耗,尤忌」畏補,消耗則正氣日消,不補則 邪氣日強,消者日消,甚者日甚,而必不能汗者死。三 曰實邪內結,伏火內炎者,大忌溫補,溫則愈燥,補則 愈堅,而汗不得出者死。四曰中虛氣弱,并忌汗諸條 者,大忌發散,散則氣脫,氣脫而汗不能出,氣脫而汗 不能收者死。五曰病非陽明實邪,并忌下諸條者,大 忌通「瀉,瀉則亡陰,陰虛則陽邪深陷,而汗不得出者 死」,是即所謂五忌也。能知六要而避五忌,傷寒治法 盡於是矣。但假熱者多,真熱者少,能察秋毫於疑似, 非有過人之見者不能也。余之諄諄,其亦顒望於潛 心者耳。

《汗散法》

凡傷寒瘟疫,表證初感,速宜取汗,不可遲也。故仲景 曰:「凡發汗服湯藥」,其方雖言日三服,若病劇不解,當 半日中盡三服。如服一劑,病證猶在,當復作本湯服 之。至有不肯汗出者,服三劑乃解。若汗不能出者,死 病也。此所謂汗不宜遲也。然取汗之法,又當察其元 氣病氣之虛實。若忽爾暴病,表證已具,而元氣未虧 「者,但以辛平之劑直散之。若兼雜證,則當察其寒熱 溫涼,酌宜而治,不得但知發散也。又若身雖大熱,表 證全具,而脈見虛弱者,必不易汗,此即當詳察補虛 法,酌而治之。若不知標本,而概行強散營竭則死。」 傷寒之宜平散者,以其但有外證,內無寒熱,而且元 氣無虧也,宜以正柴胡飲為主治。此外如「十神湯」、參 蘇飲,皆可酌用。若病在陽明者,宜升麻葛根湯。若感 四時瘟疫而身痛發熱,及煙瘴之氣者,宜敗毒散,或 荊防敗毒散。若病在三陽,而頭痛、鼻塞、項強、身痛、欬 嗽者,宜神朮散。若傷風兼寒,而發熱欬嗽者,宜柴陳 煎,或金沸草散,甚者小青龍湯。

傷寒之宜溫散者,以其寒邪外盛而內無熱證,及元 氣無虧而氣清受寒者,皆可從溫直散之,宜二柴胡 飲為最當。若寒甚表實者,惟麻桂飲為最妙,毋疑畏 也。此外如五積散、麻黃湯、桂枝湯、小青龍湯、葛根湯、 聖散子之類,皆可酌用。

傷寒之宜涼散者,以其外熱裡亦熱,必脈證俱陽,而 煩渴喜冷,及元氣強實者,乃可兼涼兼散,宜一柴胡 飲為先,或九味羌活湯、柴葛解肌湯,甚者六神通解 散,皆可酌用。若內外俱熱,而或為熱瀉者,宜柴芩煎。 若表裡俱熱,而兼斑疹者,宜柴葛煎。

傷寒之宜兼補兼散者,以營衛不足,血氣不充也。「用 藥如用兵,兵進而糧餉不繼則兵覆,攻病而元氣不 繼則病覆。」故治虛邪之宜散者,必當先本後末,此其 最要者也。若寒邪在營,肝脾血少,而邪熱不退者,宜 三柴胡飲,或歸柴飲。若寒邪在衛,脾肺氣虛,而表邪 不解者,宜四柴胡飲。若脾胃氣血不足,而邪熱不解 者,宜五柴胡飲。若邪在半表半裡,往來寒熱,而微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