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7 (1700-1725).djvu/7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驚痰,紫石散、驚氣丸、抱龍丸、三癇丸、引神歸舍丹、壽 星丸。因怒者,順氣導痰湯加菖蒲、辰砂;因憂思者,妙 香散。食痰,醒脾散。 瘦人火盛面赤者,防風當歸飲,或小調中湯加南星, 或滾痰丸、瀉青丸、牛黃清心丸、龍腦安神丸、「千金龍 膽」湯。

痰火俱盛者,豬心丸溫酒下,上吐下利,去頑痰老痰 為妙。

《通用》斷癇丹、「活虎丹、蝙蝠散、四涎丸、紫金錠。」

《治法》

癇本痰熱挾驚,宜寒藥清心降火化痰為主。故古法 用二陳湯加䒷蔞、南星、黃連探吐,吐後必服硃砂安 神丸,以降南方之火,當歸龍薈丸,以平東方之木。但 化痰必先順氣,順氣必先調中。頑痰膠固,非辛溫熱 藥為佐,何以開導?故古方治驚癇,皆用溫劑。如錢仲 陽治小兒癇,已經吐瀉,及服涼藥過多,身冷閉目不 食。後用益黃散補中能食。次服腎氣丸補北方腎水。 能語。此須從權以救癇之壞證。可以為成法。

《龔信古今醫鑑》

《證治》

夫「癇者,有五等而類五畜,以應五臟。發則卒然倒仆, 口眼相引,手足搐搦,背脊強直,口吐涎沫,聲類畜叫, 食頃乃甦。原其所由,或因七情之氣鬱結,或為六淫 之邪所干,或因受大驚恐,神氣不守,或自幼受驚感 觸而成。皆是痰迷心竅,如癡如愚」,治之不須分五,俱 宜豁痰順氣,清火平肝,而以黃連、䒷蔞、南星、半夏之 類,尋火尋痰,分多分少,治之無有不愈。有熱者以涼 藥清其心,有痰必用吐法,吐後用東垣「安神丸及平 肝之藥,青黛、柴胡、川芎之類。」

脈虛弦,為驚,為風癇。

《張三錫醫學準繩六要》

《總論》

大抵癲癇之發,由腎中陰火上逆,而肝從之,故作搐 搦。搐搦則遍身之脂液促迫,而氣上逆,吐出於口也。 然腎間動氣,乃生氣之原,腎傷則志不足,故神躁擾, 火逆上攻,動其痰而厥也。或經脈引入外邪,內傷深 入,傷其生氣之原,邪正混亂,天樞不發,衛氣固留於 陰而不行,不行則陰氣畜滿,鬱極乃發,發則命門之 「相火,自下逆上,填塞其竅,惟迫出其如羊鳴者一二 聲而已。遍身之脂液、脾之涎沫,皆迫而上胸臆,流出 於口,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不勝其衝逆,故卒倒而 不知也。食頃,火氣退散乃醒。若生氣末復,則餘邪漸 熾而復作也。」然所謂生氣之原者,乃有生之初,先生 此,而外通於臍而係胞,隨母呼吸。若母受驚。氣混於 其中。久之乃成命門即臍下腎間一點真陽是也。復 被外邪則發作也。如此則生命之原為邪所害。自小 目瞪質弱。必不長壽。

《王肯堂證治準繩》

《證治》

癇病與卒中痙病相同,但癇病仆時,口中作聲,將醒 時吐涎沫,醒後又復發,有連日發者,有一日三五發 者,中風、中寒、中暑之類,則仆時無聲,醒時無涎沫,醒 後不復再發。痙病雖亦時發時止,然身強直,反張如 弓,不如癇之身輭,或如豬犬牛羊之鳴也。《原病式》以 由熱甚而風燥,為其兼化,涎溢胸膈燥爍而瘛瘲昏 冒僵仆也。三因以驚動,臟氣不平,鬱而生涎,閉塞諸 經,厥而乃成。或在母腹中受驚,或感六氣,或飲食不 節,逆於臟氣而成。蓋忤氣得之外,驚恐得之內,飲食 屬不內外,所因不同,治法亦異。如驚者,安神丸以平 之;痰者,三聖散以吐之;火者,清神湯以涼之;可下,則 以承氣湯下之。

「平旦發者足少陽;晨朝發者足厥陰;日中發者足太 陽;黃昏發者足太陰;人定發者足陽明;半夜發者足 少陰。」煎藥中各加引經藥。

劉宗厚曰:「陰陽癇,猶急慢驚,陽癇不因吐下,由其有 痰有熱,客於心胃之間,因聞大驚而作。若熱盛,雖不 聞驚,亦自作也,宜用寒藥以攻治之。陰癇亦本於痰 熱所作,醫以寒涼攻下太過,損傷脾胃,變而成陰,宜 用溫平補胃燥痰之藥治之。若曰不因壞證而有陰 陽之分,則是指痰熱所客表裡臟腑淺深而言。癇病」 豈本自有陰寒者哉。

《景岳全書》
臣張介賓著

《癇病論證》

癲即癇也。觀《內經》言癲甚詳,而癇則無辨。即此可知 後世有癲癇、風癇、風癲等名,所指不一,則徒滋惑亂, 不必然也。又如《別錄》所載五癇,曰馬癇、牛癇、豬癇、羊 癇、雞癇者,即今人之謂羊癲、豬癲也。此不過因其聲 之相似,遂立此名。可見癲、癇無二,而諸家於癲證之 外,又有癇證,誠屬牽強,無足憑也。又《千金方》有風癇、 驚癇、食癇及陰癇、陽癇之說,皆所當辨,并列後條。 癲病多由痰氣,凡氣有所逆,痰有所滯,皆能壅閉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