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7 (1700-1725).djvu/7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百餘日則愈矣。至於目瞪,愚者不可治。《內經》曰:「神不 得守」,謂神亂也。

大凡風癇病發,項強直視,不省人事,此乃肝經有熱 也。或有咬牙者,先用葶藶苦酒湯吐之,吐後可服瀉 青丸下之,次服加減通聖散。顯咬牙證,用導赤散治 之則愈。如病發者,可用輕粉、白礬、蒙石、代赭石,發過 米飲調之。《經》云:「重劑以鎮之。」

《朱震亨心法》

《證治》

驚與痰宜吐,大率行痰為主。用黃連、南星、䒷蔞、半夏, 尋火尋痰,分多分少治之,無不愈者。

分痰與熱。有熱者,以涼藥清其心;有痰者,必用吐藥, 吐後用《東垣安神丸》。

大法宜吐,吐後用平肝之劑,青黛、柴胡、川芎之類,龍 薈丸正宜服之。

且如癇因驚而得,驚則神不守舍,舍空而痰聚也。 癇證有五,馬、牛、雞、豬、羊。且如馬癇張口搖頭馬鳴;牛 癇目正直視腹脹;雞癇搖頭反折喜驚,羊癇喜揚目 吐舌,豬癇喜吐沫,以其病狀偶類之耳。無非痰涎壅 塞,迷悶孔竅。發則頭旋顛倒,手足搐搦,口眼相引,胸 背強直,叫吼吐沫,食頃乃甦,宜星香散加全蠍三箇。

《明虞摶醫學正傳》

《癇證》

《內經》曰:「巨陽之厥,則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眩仆。」 是蓋陽氣逆亂,故令人卒然暴仆而不知人,氣復則 甦,此則癇之類也。癇病獨存乎痰,因火動之所作也。 治法:癇宜乎吐,若神脫而目瞪如愚痴者,吾末如之 何也已矣。

《脈法》

虛弦為驚為風癇。沉數為痰熱。滑大者自已。沉小急 疾者死。虛而弦急者死。

《寸口》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入臟 則死,入肺則愈。

《樓英醫學綱目》

《證治》

癲癇,即頭眩也。痰在膈間,則眩微不仆;痰溢膈上,則 眩甚仆倒於地而不知人,名之曰癲癇。徐嗣伯云:「大 人曰癲,小兒曰癇」,其實一疾也。然與中風、中寒、中暑、 口厥等仆倒不同。凡癲癇仆時,口中作聲將省,時吐 涎沫,省後又復發,時作時止而不休息。中風、中寒、中 暑、尸厥之類,則仆時無聲,省時無涎沫,省後不復再 發。間有發者。亦非如癲癇之常發也。

治長洪伏三脈,風癇驚癇,發狂,惡人與火者,灸第三 椎、第九椎,服《局方》妙香丸,以針穿一眼子,納冷水內 浸少時,服之如本方。若治弦細緩,三脈,諸癇似狂者, 李河南五生丸。

「治風癇病久不能愈者,從厚朴丸,春秋加添外,又於 每一料中加人參、菖蒲、茯苓各一兩五錢,和劑服之。」 凡癲癇及中風、中寒、中暑、中濕、氣厥尸厥,而昏眩倒 仆,不省人事者,皆由邪氣逆上,合陽而亂於頭中也。 癲癇者,痰邪逆上也。中風寒暑濕及氣厥尸厥者,亦 風寒暑濕等邪氣逆上也。邪氣逆上,則頭中氣亂,頭 中氣亂則脈道閉塞,孔竅不通,故耳不聞聲,目不識 人,而昏眩無知,仆倒於地也。以其病在頭巔,故曰癲 疾。治之者,或吐痰而就高越之,或鎮墜痰而從高抑 之,或內消痰邪,使氣不逆,或隨風寒暑濕之法,用輕 劑發散上焦,或針灸頭中脈絡而導其氣,皆可使頭 巔脈道流通,孔竅開發,而不致昏眩也。是知癲癇之 癲。與厥成癲疾眩冒癲疾之癲。一疾也。王太僕誤分 癲為二疾。獨孫真人始能一之。今特冠此氣亂頭巔 等經文於癲癇篇首。使人知疾有所歸。而治有所據 也。

《李梴醫學入門》

與癲狂不同

癇與癲狂相似,但癇病時發時止,邪流五臟,癲狂經 久不愈,邪全歸心。

病只一痰

內傷最多,外感極少。蓋傷飲食,積為痰火,上迷心竅。 驚恐憂怒,則火盛神不守舍,舍空痰塞。《丹溪》云:「癇因 痰塞心竅,發則頭旋卒倒,手足搐搦,口眼相引,胸背 強直,叫吼吐涎,食頃乃醒。」病先身熱脈浮在表者,陽 癇,屬六腑,易治;病先身冷脈沉在裡者,陰癇,屬五臟, 難治。若神脫目瞪,如愚痴者,不治。

名分五種

癇久必歸於五臟:「肝癇面青,搖頭喜驚,作雞鳴狀;心 癇面赤口張,搖頭馬嘶;脾癇面黃下利,吐舌羊吼;肺 癇面白吐沫,腹脹牛吼;腎癇面黑直視,如尸豬叫。」此 五癇病狀偶類之耳,其實痰火與驚三者而已。

痰火與驚

肥人多痰,動則有聲,沫出。風痰,星香散加全蠍三枚, 薑煎服,或追風祛痰丸、五生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