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7 (1700-1725).djvu/7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三百十八卷目錄

 醫部彙考二百九十八

  癇門

  黃帝素問大奇論

  靈樞經經脈篇

  孫思邈千金方

  嚴用和濟生方癇病論證

  張從政儒門事親

  朱震亨心法證治

  虞摶醫學正傳癇證 脈法

  樓英醫學綱目證治

  李梴醫學入門與癲狂不同 病只一痰 名分五種 痰火與驚 治法

  龔信古今醫鑑證治

  張三錫醫學準繩六要總論

  王肯堂證治準繩證治

  張介賓景岳全書癇病論證 論治 癡獃證治

  陳士鐸石室祕籙治法

  方千金治癇方 虎睛丸 又方 雄雌丸 又方 龍腦安神丸 龍齒丹 三聖散

  楊氏五癇丸 犀角丸 參殊丸 琥珀壽星丸 升陽湯 妙功丸 風引湯 又方 神

  應丹 珠子辰砂丹 五生丸 勝金丸 虎睛丸 控涎丸 抵住丸 又方 醫癇無雙

  丸 又方 鴟頭丸 蛇黃丸 惺神散 乳硃丹 防風通聖散 安神丸 烏龍丸 神

  應丹 墜痰丸 沉香天麻湯 錢氏五色丸 礬丹丸 朱砂滾涎丸 碧霞丹 加減壽

  星湯 清神丹 壯膽星硃丹 丑寶丸 追風祛痰丸 清心滾痰丸 祛風至寶丹 遂

  心丹 大補元煎 七福飲 六安煎 清膈煎 排氣飲 大和中飲

  單方

  鍼灸

  導引

  醫案

藝術典第三百十八卷

醫部彙考二百九十八

癇門此當與癲狂門互參

《黃帝素問》

《大奇論》

二陰急為癇厥。

二陰,少陰也,癇厥乃水氣乘心,故二陰脈急。

心脈滿大,癇瘛筋攣;肝脈小急,癇瘛筋攣。

此肝臟虛寒,而不能榮養於筋,故為「攣瘛」之病。

《靈樞經》

《經脈篇》

膀胱足太陽之脈,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癇疾。

經絡厥逆於下,則為癇為狂也。

《唐孫思邈千金方》

癲病有五:一曰陽癲,發時如死人,遺溺有頃乃解;二 曰陰癲,坐初生小時,臍瘡未愈,數洗浴,因此得之;三 曰風癲,發時眼目相引,牽縱反急強,羊鳴,食頃方解。 由熱作汗出當風,因以房室過度,醉欲飽滿行事,令 心氣逼迫,短氣脈悸得之;四曰濕癲,眉頭痛,身重,坐 熱沐髮,濕結腦,汗未止得之;五曰馬癲,發時反目口 噤,手足相引,身皆熱,坐小時,膏氣腦熱不和得之。按此 乃癇病前人成列於癲證中蓋癲癇之病狀異而病因則同今分之為是

《宋嚴用和濟生方》

《癇病論證》

夫癇病者,考之諸方所說,名證不同,難於備載。觀「《別 錄》有五癇之證:一曰馬癇,作馬嘶鳴應乎心。二曰羊 癇,作羊叫聲,應乎脾;三曰雞癇,作雞叫聲,應乎胃。四 曰豬癇,作豬叫聲,應乎腎;五曰牛癇,作牛吼聲應乎 肺。此五癇應乎五畜,五畜應乎五臟者也。發則旋暈 顛倒,口眼相引,目睛上搖,手足搐搦,背脊強直,食頃」 迺醒。原其所自,皆由驚動,臟氣不平,鬱而生涎,閉塞 諸經,故有是證。或在母腹中受驚,或幼小受風寒暑 濕,或因饑飽失宜,逆於臟氣而得之者,各隨所感,施 以治法。

夫癇病者,十歲以下為癇。大抵其發之原,皆因三種: 風癇、驚癇、食癇是也。因此三種,變作諸癇,若不早治, 久成痼疾。其發之狀,卒然口眼相引,或目睛上搖,或 手足掣縱,或背脊強直,頸項反折,或搖頭弄舌,或數 齧齒,皆其證也。但正發搐掣之時,勿捉持之,捉之則 曲捩不隨也。

《元張從政儒門事親》

夫癇病不至於目瞪,如愚者,用三聖散投之。更用大 盆一箇,於暖室中,令汗、下、吐,三法俱行,次服通聖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