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7 (1700-1725).djvu/3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若他篇論厥,有謂因陽氣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 使人煎厥者,有「二陽一陰發病為風厥者,有志不足 則厥者,有臟厥者,有暴不知人之厥者,有五絡俱竭 而尸厥者。」凡此諸因,上逆之邪,皆相火與五火相扇 而起,起則變亂其經氣,所以屬風寒燥濕熱之五氣, 相從而起,五氣多相兼化,風燥同熱化,濕同寒化,病 甚則手足經從其所化之寒熱以為厥。蓋所逆之氣, 自下而上者,非得之火炎之勢而能之乎?如三焦、足 少陽衝,任、督,皆自司相火在下者,然而統屬乎腎。何 則?足少陰子與手少陰午,對化者,寄於其間。如是則 腎之元氣,安於治下?若相火妄動,須當先救其腎,分 正治、從治,折其衝逆,辨五氣所從之盛衰者補瀉之。 雖然,亦有不因氣逆而遽冷者,如《原病式》謂陰水主 清淨,故病寒則四肢冷是也。乃謂陽虛而陰獨在,故 寒,即仲景所謂先厥後熱,因寒邪外中,陽氣未能勝 之,故先厥也。雖邪有內外之分,然在溫之則一耳。

《趙獻可醫貫》

血厥

有人平居無疾苦,忽如死人,身不動搖,默默不知人, 目閉不能開,口噤不能言,或微知人,惡聞人聲,但如 眩冒,移時方寤。此由已汗過多,血少氣併於血,陽獨 上而不下,氣壅塞而不行,故身如死。氣過血還,陰陽 復通,故移時方寤,名曰「鬱冐」,亦名「血厥。」婦人多有之, 宜白薇湯、倉公散。

諸厥

「厥無常病。陽厥補陰,壯水之主;陰厥補陽,益火之源。」 此陰厥陽厥,與《傷寒》陰陽二厥不同。傷寒陽厥,用推 陳致新,陰厥用附子理中,冰炭殊塗,死生反掌。 陽氣衰乏者,陰必湊之,令人五指至膝上皆寒,名曰 寒厥,是寒逆於下也,宜六物附子湯主之。陰退則陽 進,故陰氣衰於下,則陽往湊之,故令人足下熱也。熱 甚則循三陰而上逆,謂之熱厥,宜六味地黃丸主之。 肝藏血而主怒,怒則火起於肝,載血上行,故令血菀 於上,是血氣亂於胸中,相薄而厥逆也,謂之薄厥,宜 蒲黃湯主之。諸動屬陽,故煩勞則擾乎陽而陽氣張 大,陽氣張大,則勞火亢矣。火炎則水乾,故令精絕,是 以遷延辟積,至於夏月,內外皆熱,水益虧而火益亢, 孤陽厥逆,如煎如熬,故曰煎厥,宜人參固本丸主之。 五尸之氣,暴淫於人,亂人陰陽氣血,上有絕陽之絡, 下有破陰之紐,形氣相離,不相順接,故令暴厥如死, 名曰「尸厥」,宜二十四味流氣飲、蘇合香丸主之。寒痰 迷悶,四肢逆冷,名曰「痰厥」,宜薑附湯主之。胃寒即吐 蚘蟲,名曰「蚘厥」,宜烏梅散加理中湯主之。氣為人身 之陽。一有怫鬱。則陽氣不能四達。故令手足厥冷。與 中風相似。但中風身溫。中氣身冷耳。名曰氣厥。宜八 味順氣散主之。

《景岳全書》
臣張介賓著

《論經義》

詳《脈解》篇之言厥者,以其內奪,謂奪其五內之精氣 也。瘖,聲不能出也。俳,肢體偏廢也。今人見此,必皆謂 之中風,而不知由於內奪,由於腎虛。蓋聲出於肺而 本乎腎,形強在血而本乎精,精氣之本,皆主於腎,故 少陰不至則為厥。又《調經論》曰:「志不足則厥。」《本神篇》 曰:「腎氣虛則厥。」觀此諸論,則非風之義可知矣。故凡 治此者。當以「非風證治第三條」等法主之。

詳《調經論》謂「氣并為血虛,血并為氣虛」,此陰陽之偏 敗也。今其氣血并走於上,則陰虛於下,而神氣無根, 是即陰陽相離之候,故致厥脫而暴死。復反者輕,不 反者甚,此正時人所謂卒倒暴仆之中風,亦即痰火 上壅之中風,而不知實由於下虛也。然上實者,假實 也,其有甚者,亦宜稍為清理。下虛者,真虛也。若無實 邪可據。則速當峻補其下。

觀《陽明脈解篇》之「連經連臟」,本以厥逆為言,何其明 顯平正?蓋連經者,病在肌表,故輕而生;連臟者,病在 根本,故重而死。既知此為厥逆,則凡卒倒暴仆等證, 其非風也可知。而河間諸公,皆以中腑、中臟為言,則 是風非風,始混亂而莫辨矣。

詳《大奇論解》《精微論》二篇云:「脈至如喘」者,謂脈之急 促如喘,此血氣敗亂之候,故致暴厥不言,即今人所 謂中風不語之屬也。云陽并於上,陰并於下,此即上 熱下寒,水火不交之候,故為目無所見,即中風昏眩 之屬也。不語者,責在肺腎,昏眩者,責在肝脾。暫見者, 氣復則甦,陰敗者,最危之候,俱當按法如前,而救其 本。

詳「《終始篇》論厥」云:暴清即暴冷也。若裂若切,謂其懊 憹痛楚,莫可名狀,此即所謂躁擾煩亂之中風也。有 火者,多溫熱而脈洪大,宜清陰中之火。有痰者,多喘 壅而脈滑實,宜開上焦之痰。無火無痰,多寒涼而脈 濇弱,宜補其元氣。凡證有若此,而兼之昏亂不醒者, 此真連臟之甚者也,多不可治。

詳《生氣通天論》云:「煎厥者,即熱厥之類。」其因煩勞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