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7 (1700-1725).djvu/3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陰證似陽者,煩躁面赤,身熱咽痛,煩渴,脈浮微,手足 冷,大便泄,小便清,昏沉多眠。又有身熱反欲得衣,口 不渴,指甲黑,此陰盛於內,真陽失守也。

厥者不可汗。

厥逆者不可吐。

厥逆,脈沉細,踡臥惡寒,引衣自覆,不飲水,下利清穀, 四逆湯。脈不至者,通脈四逆湯。脈遲弱,理中湯。手足 指微冷,謂之清,理中湯。厥而有熱,黃芪人參建中湯。 厥而渴者,白虎湯。厥而悸,先治其水,茯苓甘草湯。厥 而惡熱不眠譫語,白虎湯。

諸陽受氣於胸,邪客則陽氣不施,故手足厥逆。脈乍 緊,心滿而煩,病在胸中。仲景用瓜蔕散吐之。

先發熱而後厥者,手揚足擲,煩躁飲水,畏熱,大便祕, 小便赤,怫鬱,大抵熱深厥亦深,脈沉滑,頭面有汗,指 甲溫,皆伏熱也,大小承氣湯。

少陰吐利煩躁。四逆者死。

厥而下利。當不能食。反能食者。名曰除中死。

少陰病,厥逆無脈,與白通豬膽湯,脈暴出者死。 醉飽過度,或感風寒,或著氣惱,以致填塞胸中,胃氣 不行,忽然厥逆昏迷,口不能言,肢不能舉。若悮,作中 風中氣治之,必死。宜煎薑鹽湯探吐。風寒者,藿香正 氣散;氣滯者,八味順氣散。吐後別無他證,只以蒼朮、 白朮、陳皮、厚朴、甘草之類調之。

《王肯堂證治準繩》

《總論》

樓全善曰:「王太僕云:『厥者,氣上逆也』。世謬傳為腳氣, 讀此始知其病,上古稱之為腳氣也。《經》曰:寒厥者,手 足寒也;熱厥者,手足熱也。」痿厥者,痿病與厥雜合,而 足弱痿無力也。痹厥者,痹病與厥病雜合,而腳氣頑 痲腫痛也。厥逆者,即前寒厥、熱厥、痿厥、痹厥、風厥等 氣逆上,而或嘔吐,或迷悶,或脹,或氣急,或小腹不仁, 「或暴不知人,世所謂腳氣衝心者是也。今人又以忽 然昏運,不省人事為厥。或問:世以手足冷者名為厥, 何如?」曰:「非也。在張仲景論傷寒,則以手足熱者為熱 厥,手足冷者為寒厥。冷者曰逆」,謂凡厥者,陰陽不相 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也。是故於陽虛而不接 者,則溫之;於陽陷而伏深;不與陰相順者,則下之於 邪;熱入而未深者,則散其傳陰之熱,隨其淺深輕重 以為治,此乃為傷寒之邪,自表入裡,至太陰手足厥 者,獨歸於二經也。蓋自傷寒六經傳邪者論,故厥陰 是兩陰交盡之經,熱傳至此,乃極深之時,故曰厥陰。 及《內經》厥論篇之義則不然。蓋以足之三陽,起於足 五指之表,三陰起於「足五指之裡,故陽氣勝則足下 熱,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論得寒厥之由,則謂 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此人質壯, 秋冬陰氣盛,陽氣衰之時也,奪於所用,下氣上爭不 能復,精氣溢下,邪氣因從之而上,陽氣衰不能滲營 其經絡,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論得 熱厥之由,則謂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氣聚於脾中, 腎氣有衰,陽氣獨勝,故手足為之熱也。觀其微旨,殆 將為腎得先天身生之精,元氣從此而充,二臟相因, 脈道乃行,運陰陽於內外,各有所司。陽主表,其氣溫; 陰主裡,其氣寒,表裡之脈,循環相接於四肢。是故舉 此脾胃傷於酒色,致陰陽二厥之大者為例,著於篇 首。續敘十二經之厥逆者,止出本經氣逆病形,皆不 言手足之厥,亦不及受病之由,亦非一言而可足。既 設二例在前,於此便可推而及之,故不復言也。雖然, 更以諸篇有關於厥者,詳陳以明之。如《太陰陽明論》 曰:「陽明者,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今脾病不能與胃 行其津液於三陰,胃亦不「能行津液於三陽,四肢不 得禀水穀氣,日以益衰,陰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 以生。即此而言,脾胃有更實更虛,互相盛衰,衰者不 行,津液盛者獨行,獨行必寒,此脾胃之致厥一也。又 十二經皆禀氣於胃,受胃之寒則經氣亦寒,受胃之 熱,則經氣亦熱,因之經脈不和,比流行相接之際,必 有所遺寒」熱於四末。此脾胃之致厥二也。更有脾胃 是腎之勝臟,脾胃有邪,必乘於腎,腎乃治下,主厥者 也。腎受邪則厥,此脾胃之致厥三也。《靈樞》曰:「衝脈者, 與少陰大絡同出於腎,為五臟六腑之海,故五臟六 腑皆禀焉。其上者,滲諸陽,灌諸精;其下者,並少陰之 經,滲三陰,灌諸絡,而溫肌肉。其別絡結則腑上」不動, 不動則厥,厥則寒矣。夫衝脈者,是行腎臟,治內之陽 者,陽即火也。故陽動之以正,則為生物溫養之少火, 動之以妄,則為炎熾害物之壯火,火壯則元真之陽 亦衰。東垣謂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也。如前 厥論謂下氣上爭,邪氣因從之而上者,非別有其邪, 即此火所亂,陰陽之淫氣,起而上逆者也。故經以逆 氣為衝脈之病。《病機》亦言「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諸厥 皆屬於下。然而在腎之陰陽,和則下治,不和則下不 治,不治則寒熱之厥生矣。」此腎主厥之道也。至於衝 脈與胃,皆以海名,故十二經禀氣而致厥病悉同。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