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7 (1700-1725).djvu/3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又發熱,熱氣下行則腹痛,下利後重,稠粘黃赤,必見 膿血。若不便血,熱氣上行則必喉痹。又熱厥傳經,七 日不退者,其後必便膿血。若陰厥腹痛,下利清白,不 渴,為陰厥,尤的詳前《熱厥》。

外感寒暑

寒泣血發厥,脈沉微者,理中湯、四逆湯。暑耗氣發厥, 脈虛者,白虎湯,或香薷散加羌活。夏月勞役犯房,以 致陽氣煩擾,目盲耳閉,《內經》謂之煎厥,言熱氣煎逼, 損腎與膀胱而成也。宜四君子湯加遠志、防風、赤芍、 麥門冬、陳皮。凡外感發熱者,宜解散藥中加薑汁。

內傷七情

內因喜怒傷氣傷志,氣逆而不下行,則血積於心胸, 《內經》謂之薄厥,言陰陽相薄,氣血奔并而成。古法:暴 厥氣逆身冷者,蘇合香丸、八味順氣散。怒氣逆甚,嘔 血鼽衄,發厥者,四物湯去地黃,加赤茯苓、人參、桔梗、 陳皮、麥門冬、檳榔、薑煎服。或六鬱湯。氣實多怒,忽大 叫發厥者,乃痰閉於上,火起於下而上衝,用香附五 錢,川芎七錢,生甘草三錢,童便、薑汁煎服。又青黛、人 中白、香附為丸服。稍愈,用導痰湯加黃連、香附,吞當 歸龍薈丸。因勞役飲水,被驚發厥者,六君子湯加芩、 連、竹瀝、薑汁。

內傷痰火發厥,脈弦滑者,二陳湯加竹瀝;挾寒加生 附子;挾火加芩、連、山梔、竹瀝;肥人加人參、薑汁。凡厥 證為顛,為眴仆,為妄見,或腹脹,二便不利,或嘔,或心 痛,皆痰火鬱氣病也。

臟厥

發熱七八日,脈微膚冷而躁,或吐或瀉,無時暫安者, 此乃厥陰真臟氣盡,故曰「臟厥。」仲景無治法,四逆湯 冷飲救之。又少陰厥而吐利發躁者,亦不治,三味參 萸湯救之。

酒色所致

熱厥,因醉飽入房,濕熱鬱於脾土,不能滲榮四肢,陽 氣獨盛,故手足心熱。宜「補中益氣湯、升陽散火湯、火 鬱湯。」

寒厥因多慾奪精,元陽大有所損,不能滲榮經絡,陰 氣獨在,故手足皆寒。宜「十全大補湯加附子,或當歸 四逆湯。」

尋常。氣虛發厥者,四君子湯。血虛發厥者,四物湯。有 火加知母、黃蘗,虛寒加附子。但厥冷多以不勝乘其 所勝,如腎移寒於脾,則為寒厥;心移熱於腎,則為熱 厥,六經皆然。抑論陽證煩渴譫語身熱,陰證不渴靜 倦身涼,與傷寒陽厥陰厥大同,但雜病多因酒色七 情痰火所致,外感者少。故《經》曰:「陽衰於上,則為寒厥」; 陰衰於下。則為熱厥。陽極似陰。陰極似陽。與傷寒因 雖不同。而病狀變化亦相似也。

尸厥

凡有弔死問疾,或入廟登塚,卒中外邪與臟氣相忤, 氣遏不行,經絡脈伏,昏不知人,忽手足逆冷,頭面青 黑,牙關緊急,昏運卒倒,或錯言妄語,決不可作風治。 先宜蘇合香丸灌之,候醒以木香勻氣散合平胃散 調之。素虛者,用焰硝五錢,硫黃二錢,為末,作三服,用 陳酒一盞煎,覺焰硝起,傾於盞內,蓋著溫服。如人行 五里,又進一服。如無前藥,用古參附湯入薑汁、酒煎 服。外灸百會穴,如菉豆大,艾九壯,《氣海》百壯。身溫者 生,暴死者,追魂湯灌之。

《治法》

陰陽氣不相接則厥。熱厥補陰。寒厥補陽。《正經》所謂 壯水之主。以鎮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也。

凡卒厥未辨,先以蘇合香丸灌醒。痰壅口噤者,瓜蔕 散吐之,或搐鼻亦可。熱甚者,大承氣湯、雙解散下之。

《李中梓醫宗必讀》

傷濕

「傷濕」者。感受濕邪。身重而痛。自汗。身不甚熱。兩脛逆 冷。四肢沉重。胸腹滿悶。

《陰證》

身靜氣短少息,目不了了,鼻中呼不出,吸不入,水漿 不入,二便不禁,面如刀刮,色青黑,或喜向壁臥,閉目 不欲見人,鼻氣自冷,脣口不紅,或白、或青、或紫,手足 冷,指甲青紫,小便白或淡黃,大便不實,手按重,無大 熱,若陰重者,冷透手也。

陰毒

陰毒者,腎本虛寒,或傷冷物,或感寒邪,或汗吐下後, 變成陰毒,頭痛,腹中絞痛,眼睛痛,身體倦怠而不甚 熱,四肢逆冷,額上手背有冷汗,恍惚身痛如被杖,虛 汗不止,鄭聲嘔逆,六脈沉微,或尺衰寸盛,五日可治, 六七日不可治。

傷寒傳至三陰,四肢厥冷,腹痛吐瀉,口唾冷涎,畏寒 戰慄,面如刀刮,引衣踡臥,脈見遲軟,急宜溫之。輕者 理中湯,重者四逆湯。或初病起不發熱,便見寒證者, 名為「直中陰經」,亦以二湯主之。

陰證似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