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7 (1700-1725).djvu/3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傷寒脈浮,手足自溫者,是為繫在太陰,是少陽邪傳 於太陰也。是知邪氣在半表半裡,則手足不熱而自 溫也。至於邪傳少陰,為裡證已深,雖未至厥,而手足 又加之不溫,是四逆也。若至厥陰,則手足厥冷矣。《經》 曰:少陰病,四逆,其人或欬,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 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方用柴胡、枳實、芍藥、 甘草。四者皆是寒冷之物,而專主四逆之疾,是知四 逆非虛寒之證也。又有四逆諸湯,亦治四逆,手足寒, 方用乾薑、附子熱藥者,厥有旨哉!若手足自熱而至 溫,從四逆而至厥者,傳經之邪也,四逆散主之。若始 得之,手足便厥而不溫者,是陰經受邪,陽氣不足,可 用四逆湯溫之,常須識此,勿令誤也。四逆與厥,相近 而非也。《經》曰:「諸四逆厥者,不可下。」是四逆與厥有異 也。吐利煩躁,見四逆者死,是惡見其四逆也。診視之 間,熟詳究之。

傷寒厥者,何以明之?厥者,冷也,甚於四逆也。《經》曰:厥 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謂 陽氣內陷,熱氣逆伏,而手足為之冷也。《經》曰:「傷寒一 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 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是知內陷者,手足為厥矣。少 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 或從口鼻,或從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亦是言發動其 熱也。先熱而後厥者,熱伏於內也。先厥而後熱者,陰 退而陽氣得復也。若始得之便厥者,則是陽氣不足 而陰氣勝也。大抵厥逆為陰所主,寒者多矣,而又有 進退之別。《經》曰:「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復厥, 不厥者自愈。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厥四日,厥少熱 多,其病自愈;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 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病至厥陰,傳經盡也。當 是之時,陽氣勝陰,厥少熱多,其病則愈。若或陰氣反 勝,陽不得復,厥多熱少,其病則逆,厥為陰氣至,熱為 陽氣復也。至於下利,則曰先厥後發熱,而利必自止, 見厥復利,厥者復為熱,為陽氣得復,而利必自止。熱 者便為厥,是陰氣還勝也,故復下利矣。諸陽受氣於 胸中,邪氣客於胸中,鬱鬱留結,則陽氣不得敷布,而 手足為之厥。《經》曰:手足厥冷,脈乍緊,邪結在胸中,心 中滿而煩,饑不能食,病在胸中,當吐之者是矣。厥為 陰之盛也。若更加之惡寒而踡者,陰氣盛極難制。《經》 曰:「少陰病。惡寒。身踡而利。手足厥冷者。不治。」是厥冷 之逆者。神丹其能生乎。

《元張從政儒門事親》

《論厥逆近世差元說》

厥之為狀,手足及膝下,或寒或熱也。舉世傳腳氣乃 寒濕之病,豈知《內經》中無腳氣之說,王太僕亦云:本 無腳氣,後世廣飾方論,而立此名。古方謂厥者,即今 所謂腳氣也。然厥當分二種,次分五臟。所謂二種者, 有寒厥,又有熱厥。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 下則為熱厥。熱厥為手足熱也,寒厥為手足寒也。陽 「經起於足指之表,陰經起於足心之下,陽氣勝足下 熱,陰氣勝足下寒。」又曰:「陽主外而厥在內,陰主內而 厥在外,若此者,陰陽之氣逆而上行故也。夫春夏則 陽多陰少,秋冬則陰壯陽衰。」人或恃賴壯勇,縱情嗜 慾,於秋冬之時,則陽奪於內,精氣下溢,邪氣上行。陽 氣既衰,真精又竭,陽不榮養,陰氣獨「行,故手足寒,發 為寒厥也。人或醉飽入房,氣聚於脾胃,主行津液,陰 氣虛,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 四肢不榮,酒氣與穀氣相薄,則內熱而溺赤,氣壯而 慓悍,腎氣既衰,陽氣獨勝,故手足熱,發而為熱厥」也。 厥亦有令人腹暴滿不知人者,或一二日稍知人者, 或卒然悶亂無知覺者,皆因邪氣亂,陽氣逆,是少陰 腎脈不至也。腎氣微少,精血奔逸,使氣促迫,上入胸 膈,宗氣反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助,令 身不仁。又五絡皆會於耳中,五絡俱絕,則令人身脈 皆動,而形體皆無所知,其狀如尸,故曰「尸厥。」有涎如 曳鋸聲,在喉咽中為痰厥;手足搐搦者為風厥。因醉 而得「之為酒厥;暴怒而得之為氣厥。骨痛爪枯為骨 厥。兩足指攣急,屈伸不得,爪甲枯結為臂厥。身強直 如椽者為肝厥;喘而惋者,狂走攀登,為陽明厥。皆氣 逆之所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