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7 (1700-1725).djvu/3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死脈》

病四逆者。其脈浮大而短者死。

病厥逆。呼之不應。脈絕者死。

病脹滿。四逆脈長者死。

病厥逆汗出。脈虛而緩者死。

《晉王叔和脈經》

《脈法》

「肝膽俱虛,右手關上脈陰陽俱虛」者,足厥陰與少陽 經俱虛也。病苦恍惚,尸厥不知人,妄見少氣不能言, 時時自驚。

督之為病。脊彊而厥。

入裡,乃陽乘陰也。其證身涼,四肢厥,惡熱,是外陰而 內陽也;但寒不熱不渴者,是內外皆陰也。《仲景》云:「厥 深熱亦深,厥微熱亦微。」口傷爛赤,因發汗得之。

《宋朱肱活人書》

《論陰陽寒熱》

「重陽必陰,重陰必陽」,寒暑之變也。假令手足逆冷,而 大便祕,小便赤,或大便黑色,其脈沉而滑者,皆陽證 也。輕者白虎湯,甚者承氣湯。

傷寒失下。血氣不通。令四肢逆冷。此是伏熱深。故厥 亦深。速用大承氣加分劑下之。汗出立差。仲景所謂 厥應下之者此也。

熱厥與陰厥自不同。熱厥者,微厥即發熱。若陰厥即 不發熱,四肢逆冷,惡寒,脈沉而細,大小便滑泄, 手足逆冷,此名厥也。厥者逆也,陰陽不相順接,手足 逆冷也。陽氣衰,陰氣盛,陰勝於陽,故陽脈為之逆,不 通於手足,所以逆冷也。《傷寒》熱多厥少者,其病當愈; 厥多熱少者,其病為進。然有冷厥,有熱厥,當仔細辯 認。

冷厥者,初得病日便四肢逆冷,脈沉微而不數,足多 攣,臥而惡寒,或自引衣蓋覆不飲水,或下利清糓,或 清便自調,或小便數。外證多惺惺而靜,脈雖沉實,按 之遲而弱者,知其冷厥也。四逆湯、理中湯、通脈四逆 湯、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加茱萸生薑湯、白通加豬 膽汁湯,皆可選用也。

熱厥者,初中病必身熱頭痛,外別有陽證,至二三日, 乃至四五日方發厥。兼熱厥者,厥至半日卻身熱,蓋 熱氣深則方能發厥,須在二三日後也。若微厥即發 熱者,熱微故也。其脈雖沉伏,按之而滑,為裡有熱,其 人或畏熱,或飲水,或揚手擲足,煩躁不得眠,大便祕, 小便赤,外證多昏憒者,知其熱厥也。白虎、承氣隨證 用之。仲景云:「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熱,前 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 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又有下證悉具,而見四 逆者,是失下後,血氣不通,四肢便厥。醫人不識,卻疑 是陰厥,復進熱藥,禍如反掌。大抵熱厥須脈沉伏而 滑,頭上有汗,其手雖冷,時復指爪溫,須便用承氣湯 下之。不可拘忌也。

諸手足逆冷,皆屬厥陰,不可下,不可汗。然有須下,有 須汗證者,謂手足雖逆冷,時有溫時,手足掌心必暖, 非正厥逆也,當消息之。

若病人寒熱而厥,面色不澤,冐昧而兩手忽無脈,或 一手無脈者,必是有正汗也。多用綿衣包手足,令溫 暖,急服五味子湯,或兼與麻黃細莘甘草湯之類服 之,晬時必大汗而解矣。

邪氣結在胸中。亦能令人手足厥。但認脈乍結者是 也。臟厥為難治。

問:「仲景少陰四逆湯,又有四逆散,何也?」答曰:「大抵少 陰病,不可便用熱藥。且如少陰病亦有表熱者,仲景 謂之晚發熱,用麻黃、細莘之類以發汗,終不成少陰 證,便不得發汗耶?今少陰病,四肢冷,亦有內熱者,仲 景用四逆散是也。四逆湯用附子、乾薑,而四逆散主 四逆,而其人或欬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 利下重。已上病皆熱證耳。

《金劉完素六書》

厥逆

氣逆衝上,火氣炎上故也。

「屈伸不便,厥逆禁固。」陰水主於清淨,故病寒則四肢 逆冷,而禁止堅固,舒卷不便利,故冬脈沉短以敦,病 之象也。或病寒尚微,而未至於厥逆者,不可反以為 熱;或熱甚而成陽厥者,不可反以為寒。然陰厥者,原 病脈候,皆為陰證;身涼不渴,脈遲細而微,全無陽證。 其陽厥者,原病脈證,皆為陽證,熱極而反厥,時復反 溫,雖厥而亦煩渴譫妄,身熱而脈數。若陽厥極深,而 至於身冷,反見陰脈微欲絕者,止為熱極而欲死。俗 皆妄謂變成陰病,且曰「陰陽寒熱,反變而不可測。」仍 取「陽主於生,陰主於死」之說,急以火艾熱藥,溫其表 裡,助其陽氣,十無一生。俗因以為必死之證,致使舉 世大懼陰證,而疑似陰者,急以溫之,「唯恐救之不及, 而反招暴禍。」豈知熱病之將死者,鮮有逃於此證也。 殊不知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陰陽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