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7 (1700-1725).djvu/2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氣。故候在地部。風乃陽邪,故其色薄澤。寒濕者陰邪。故其色沖濁。

《衛氣篇》

下虛則厥。

《下虛》者,虛之在本也。

《百病始生篇》

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也。

積之始生,得寒而生,清濕之邪,厥逆於下,而成積也。

厥氣生足悗,悗生脛寒,脛寒則血脈凝濇。

邪氣厥逆於下。則足脛悗而不得疏利矣。悗則生寒。寒則血脈凝濇。

《刺節真邪篇》

厥在於足,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 弗能取之。

厥在足者,少陰之氣厥也。寒氣厥逆於下,是以宗氣不能下行,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通之,謂下焦之精氣,乃陰陽水火,得火熱而後能溫其水寒。

《扁鵲難經》

厥逆

病若譫言妄語,身當有熱,脈當洪大,而反手足厥逆, 脈沉細而微者,死也。

《漢張機金匱要略》

厥逆

《臟腑篇》曰:問曰:「寸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 實氣相搏,血氣入臟即死,入腑即愈,此為卒厥,何謂 也?」師曰:「脣口青,身冷為入臟,即死;如身和,汗自出,為 入腑,即愈。」

《腹滿篇》曰:「腹痛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緊 則不欲食,邪正相搏,即為寒疝。寒疝遶臍痛,若發則 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脈沉緊者,大烏頭煎主之。」 《水氣篇》曰:「寸口脈遲而濇,遲則為寒,濇為血不足。趺 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則手足 逆冷,手足逆冷則榮衛不利,榮衛不利,則腹滿脅鳴, 相逐」氣轉膀胱,榮衛俱勞。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 通即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 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 溺,名曰「氣分。」

《嘔吐篇》曰:「乾嘔噦,若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

《下利篇》曰:「夫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 臟氣絕於內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 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

下利清糓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 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 還者死。

《華佗中藏經》

《陽厥論》

驟風暴熱,雲物飛颺,晨晦暮晴,夜炎晝冷,應寒不寒, 當雨不雨,水竭土壞,時歲大旱,草木枯悴,江河乏涸, 此天地之陽厥也。暴壅塞,忽喘促,四肢不收,二腑不 利,耳聾目盲,咽乾口焦,喉舌生瘡,鼻流清涕,頰赤心 煩,頭昏腦重,雙睛似火,一身如燒,素不能者,乍能;素 不欲者,乍欲。登高歌笑,棄衣奔走,狂言妄語,不辨親 疏,發躁無度,飲水不休,胸膈膨脹,腹脅滿悶,背疽肉 爛,煩潰消中,食不入胃,水不穿腸,驟腫暴滿,叫呼昏 冒,不省人事,疼痛不知去處,此人之陽厥也。陽厥之 脈,舉按有力者生,絕者死。

《陰厥論》

「飛霜走雹,朝昏暮靄,雲雨飄颻,風露寒冷,當熱不熱, 未寒而寒,時氣霖霪,泉生田野,山摧地裂,土壞河溢, 月晦日昏,此天地之陰厥」也。暴啞卒寒,一身拘急,四 肢拳攣,脣青面黑,目直口噤,心腹滿痛,頭頷搖鼓,腰 腳沉重,語言蹇澀,上吐下瀉,左右不仁,大小便滑,吞 吐酸淥,悲憂慘戚,喜怒無常者,此人之陰厥也。陰厥 之脈,舉指弱,按指大者生,舉按俱絕者死。一身悉冷, 額汗自出者亦死。陰厥之病,過三日勿治。

《論陰陽否格》

「陽氣上而不下曰否,陰氣下而不上亦曰否,陽氣下 而不上曰格,陰氣上而不下亦曰格。」否格者,謂陰陽 不相從也。陽奔於上則燔,脾肺,生其疸也。其色黃赤, 皆起於陽極也;陰走於下則冰,腎肝生其厥也。其色 青黑,皆發於陰極也。疸為黃疸也,厥為寒厥也,由陰 陽否格不通而生焉。陽燔則治以水,陰厥則助以火, 乃陰陽相濟之道耳。

《當灸不灸成厥逆》

夫「病有宜灸者,蓋灸則起陰通陽,當灸而不灸,則使 人冷氣重凝,陰毒內聚,厥氣上衝,分墜不散,以致消 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