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7 (1700-1725).djvu/2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治也。若發驚者。其毒氣干臟。故死。

陽明厥逆,喘欬身熱,善驚衄,嘔血。

陽明氣厥則喘,上逆則欬。陽明主肌肉,故厥則身熱。陽明乃悍熱之氣,厥氣上逆,則迫血妄行,故嘔血。

手太陰厥逆,虛滿而欬,善嘔沬,治主病者。

手太陰肺主氣逆,故虛滿而欬,不能通布水津,故善嘔沫,是主肺所生之病,故治主病之肺氣。

手心主少陰厥逆,心痛引喉,身熱,死不可治。

手心主者,手厥陰胞絡之氣也;手少陰者,心臟之氣也。胞絡為君主之相火,二火並逆,將自焚矣,故為死不可治。

手太陽厥逆,耳聾泣出,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俯仰, 治主病者。

手太陽所生病者,耳聾。小腸主液,故逆則泣出,而不能營養經脈也,故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俯仰。蓋腰項乃脈絡經俞之大會也。

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痹,嗌腫,痓,治主病者。

手陽明者,肺之腑也。手少陽者,手厥陰三焦也。陽明主嗌,肺主喉,兼三焦之火氣並逆,是以發喉痹而嗌腫。陽明乃燥熱之經,三焦屬龍雷之火,火熱並逆,故發痓。

《奇病論》

帝曰:「人有病頭痛,以數歲不已,此安得之?名為何病?」 岐伯曰:「當有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 逆故令頭痛齒亦痛,病名曰厥逆。」帝曰:「善。」

此下受之寒。上逆於巔頂。故名曰「厥逆。」

《大奇論》

二陰急為癇厥。

二陰。少陰也。癇厥者。昏迷仆撲不知人。此水氣乘心。是以二陰脈急。

脈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與人言。

如喘者。脈來滑急也。此痰水上壅。故脈來急滑。名曰暴厥。暴厥者。一時昏厥。而不能與人言。

《脈解篇》

「《太陽》所謂入中為瘖」者,陽盛已衰,故為瘖也。內奪而 厥,則為瘖俳,此腎虛也。少陰不至者,厥也。

「入中為瘖」者,陽盛已衰,入中之氣不足,則陰虛而為瘖矣。陽盛於外,內奪其所藏之氣,則腎虛矣。陽受氣於四末,陽盛已衰,故四支不收而為痱。腎氣不足則為瘖,以致少陰之氣不至,則手足厥冷矣。

《調經論》

志有餘則腹脹飱泄,不足則厥。

腎者胃之關也。不利則聚水。而為腹脹飱泄矣。腎為生氣之原。故不足則厥逆而冷。

絡之與孫脈,俱輸於經,血與氣并,則為實焉。血之與 氣,并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 則死。

夫絡脈之血氣,孫絡之血氣,俱輸於經,是血與氣共并於血分,則為實也。血之與氣,并走於上,則為大逆,逆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

《生氣通天論》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

煩勞則傷陽氣,夏時陽浮於外,故益虛而煎厥。

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

怒則氣上,血隨氣行,氣血並逆,故令「迫厥。」

《陰陽別論》

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腨㾓。

「三陽者,太陽也。」太陽主表,邪之中人,始於皮毛,邪正相搏,發為寒熱之病矣。太陽主開,病則開闔不得,邪氣逆於肉理,乃生癰腫。太陽為諸陽主,虛而生筋,筋傷則為痿,氣傷則為厥也。

《脈要精微論》

厥成為巔疾。

「厥」者,氣上逆也。氣惟上逆,則變為巔頂之病。

《通評虛實論》

黃疸、暴痛,癲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

黃疸者,濕熱內鬱,而色病見於外。暴痛者,五臟中之氣不平,卒然而為痛也。巔疾、厥狂,陰陽偏勝之為病也。此皆陰陽五行之氣,久逆不和之所生也。

《陽明脈解篇》

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

厥氣上逆於肺則喘,逆於心則驚。《經》言:「陽氣入陰,陰陽相薄,則恐,如人將捕之。」蓋陽明之熱上逆於少陰,陰陽相薄,則恐而惡人也。

《評熱病論》

帝曰:有病身熱汗出煩滿,煩滿不為汗解,此為何病? 岐伯曰: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 也,病名曰風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