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7 (1700-1725).djvu/2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經脈,則陰氣虛矣。悍熱之氣,反從外而內,則陽氣入矣。陽明乃燥熱之腑,藉太陰中見之陰化,陰氣虛而陽熱之氣內入,則胃氣不和,而所生之精氣竭,不能營於四支矣。飲酒數醉,酒氣聚於脾中。若飽以入房,則穀氣留於胃中,脾臟不能轉輸其精液,而穀氣聚而不得散,酒氣與穀氣交相侵薄,則熱盛於中矣。中土之熱,灌於四旁,故熱遍於身。入胃之飲食,不能游溢精氣,下輸膀胱,故內熱而溺赤。夫為腎水臟,受水穀之精而藏之酒氣,熱盛而慓悍,則腎臟之精氣日衰。陰氣衰於下,而陽氣獨勝於中,故手足為之熱也。

帝曰:「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遠 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岐伯曰:陰氣盛於上則下虛, 下虛則腹脹滿;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 逆則陽氣亂,陽氣亂則不知人也。

暴不知人,卒然昏憒,或仆撲也。半日氣周之半,一日氣行之周。「陰氣盛於上」,謂中焦之陽氣日損,陰氣獨盛於上也。陰盛於上,則下焦之陽氣亦虛,陽虛於下,是以腹脹滿也。下氣,謂下焦之元陽邪氣,腎臟水寒之邪也。陽氣盛於上,謂陰氣虛而陽氣獨勝也。陽盛於上,則下氣重上,下氣上乘,則寒邪隨之而上逆,逆則陽氣亂於上,而卒不知人。

帝曰:「善。願聞《六經》脈之厥狀病能也。」岐伯曰:巨陽之 厥,則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眴仆。

足太陽之厥逆於上,則為首腫頭痛;厥逆於下,則為足不能行,皆太陽之脈病也。神氣昏亂,則為眩仆。太陽為諸陽主氣也。

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 見而妄言。

癲狂走呼,妄言妄見,陽明之脈病也。經氣厥逆,故腹滿,胃不和則不得臥。陽明乃燥熱之經,其經氣上出於面,故面赤而熱。

少陽之厥,則暴聾,頰腫而熱,脅痛胻,不可以運。

逆則暴聾,頰腫,脅痛、足胻,不可以運行。

太陰之厥,則腹滿䐜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 臥。

厥則腹滿䐜脹。食飲入胃。脾為轉輸。逆氣在脾。故後便不利。脾不轉運。則胃亦不和,是以食則嘔而不得臥。

少陰之厥,則口乾溺赤,腹滿心痛。

經脈厥逆。而陰液不能上資。是以口乾心痛。肺經不能通調於下。故溺赤。水火陰陽之氣。上下不交。故腹滿也。

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 縮腫胻,內熱。

厥則少腹腫痛而腹脹,涇溲不利,陰縮而腫。肝主筋,膝者筋之會,經脈厥逆,不能濡養筋骨,故好臥而屈膝。厥陰木火主氣榮俞,厥逆,故胻內腫熱也。

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此厥在經脈,故當隨經以治之。如經氣盛者,用鍼瀉而疏之。經氣虛者,以鍼補之。不盛不虛,即於本經以和調之,名曰「經刺。」

太陰厥逆,胻急攣,心痛引腹,治主病者。

「中土之氣,主溉四旁。足太陰氣厥,故胻為之急攣。脾氣逆而不能轉輸其精氣,是以心氣虛而痛引於腹也。」此是主脾所生之病,故當治主病之脾氣焉。

少陰厥逆,虛滿嘔變,下泄清,治主病者。

少陰之氣,上與陽明相合而主化水穀。少陰氣厥,以致中焦虛滿而變為嘔逆,上下水火之氣不交,故下泄清冷也。

厥陰厥逆攣,腰痛虛滿前閉,譫語,治主病者。

攣者,肝主筋也。腰者,肝之表也。虛滿者,食氣不能散精於肝也。前閉者,肝主疏泄也。肝主語。譫語者,肝氣鬱也。

三陰俱逆,不得前後,使人手足寒,三日死。

三陰俱逆。是陰與陽別矣。不得前後者。陰關於下也。諸陽之氣。皆生於陰。三陰俱逆。則生氣絕滅。是以手足寒而三日死矣。

太陽厥逆,僵仆,嘔血善衄,治主病者。

太陽之氣厥逆,故僵仆。陽氣上逆,則嘔血,陽熱在上,則衄血。

少陽厥逆,機關不利。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項不 可以顧。

少陽主樞,是以少陽氣厥,而機關為之不利。頸項乃三陽、陽維之會。腰脊者,身之大關節也。故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轉行,項不可以回顧。

發腸癰不可治。驚者死。

少陽相火主氣。火逆於內。故發為腸癰。腸癰不可治者。謂病在氣分。而癰腫在內。非鍼刺之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