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7 (1700-1725).djvu/2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三百十二卷目錄

 醫部彙考二百九十二

  厥門一

  黃帝素問四時調神大論 厥論 奇病論 大奇論 脈解篇 調經論 生氣

  通天論 陰陽別論 脈要精微論 通評虛實論 陽明脈解篇 評熱病論 繆剌論

  氣交變大論 五常政大論 六元正紀大論 至真要大論 方盛衰論 解精微論

  靈樞經邪氣臟腑病形篇 本神篇 經脈篇 五亂篇 逆順肥瘦篇 五色篇

  衛氣篇 百病始生篇 刺節真邪篇

  扁鵲難經厥逆

  張機金匱要略厥逆

  華佗中藏經陽厥論 陰厥論 論陰陽否格 當灸不灸成厥逆 死脈

  王叔和脈經脈法

  朱肱活人書論陰陽寒熱

  劉完素六書厥逆

  成無己明理論厥逆

  張從政儒門親事論厥逆近世差元說

藝術典第三百十二卷

醫部彙考二百九十二

厥門一

《黃帝素問》

《四氣調神大論》

「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 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 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 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萬物,收藏閉塞而成冬也。陽氣收藏,故勿煩擾以泄陽氣。早臥晚起,順養閉藏之氣,必待日光,避寒邪也。若伏若匿,使志無外也。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神氣內藏也。去寒就溫,養標陽也。無洩皮膚之陽,而使急奪其根氣也。凡此應冬氣者,所以養藏氣之道,逆冬藏之氣則傷腎」,至春為痿厥之病,因奉生者少故也。蓋肝木生於冬水。主春生之氣而養筋。筋失其養則為痿。生氣下逆則為厥。

《厥論》

黃帝問曰:「厥之寒熱者何也?」岐伯曰:「陽氣衰於下,則 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

氣逆則亂,故忽為眩仆,卒不知人,此名為厥,與中風不同。有寒熱者,有陰有陽也。陰陽二氣皆從下而上,是以寒厥熱厥之因。由陰陽之氣衰於下也。

帝曰:熱厥之為熱也,必起於足下者何也?岐伯曰:陽 氣起於足五指之表,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 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

陽氣勝則陰氣虛,而陽往乘之,故熱厥起於足下也。

帝曰:寒厥之為寒也,必從五指而上於膝者,何也?岐 伯曰:陰氣起於五指之裡,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 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 也。

「足三陰之血氣,起於五指內側之端,集於膝下者,三陰交於踝上」也;聚於膝上者,三陰經脈皆循內股而上,故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岐伯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 太陰陽明之所合也。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 則陰氣盛而陽氣衰。此人者質壯,以秋冬奪於所用, 下氣上爭不能復,精氣溢下,邪氣因從之而上也。氣 因於中,陽氣衰,不能滲營其經絡,陽氣日損,陰氣獨 在,故手足為之寒也。」

「宗筋,根起於胞中,內連於腎臟。陰陽二氣,生於胃腑,輸於太陰,藏於腎臟。太陰陽明合聚於宗筋」者,中焦之太陰陽明,與下焦之少陰太陽,中下相合,而會合於前陰之間。當秋冬之時,陽氣收藏,陰氣外盛,此寒厥人者,因恃其質壯,過於作勞,則下氣上爭,不復藏於下矣。陽氣上出,則陰臟之精氣,亦溢於下矣。邪氣者,謂陰臟水寒之邪。夫陽氣藏於陰臟,精陽外出,則陰寒之邪因從之而上,故中焦所生之陽亦衰,不能滲營於經絡。中下之氣,不能互相資生,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

帝曰:熱厥何如而然也?岐伯曰:「酒入於胃,則絡脈滿 而經脈虛,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氣虛則陽氣 入,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不 營於四支也。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氣聚於脾中 不得散,酒氣與穀氣相薄,熱盛於中,故熱遍於身,內 熱而溺赤也。夫酒氣盛而慓悍,腎氣日衰,陽氣獨勝」, 故手足為之熱也。

「衛氣者,水穀之悍氣。」酒亦水穀悍熱之液。故從衛氣先行於皮膚,而充於絡脈。是不從脾氣而行於經脈,故絡脈滿而經脈虛也。不從脾氣通調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