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7 (1700-1725).djvu/12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為不足,病在內,令人煩躁,上為欬唾,下為氣泄。心虛 則畏人,瞑目欲眠,精神不倚,魂魄妄亂,恐懼多驚,憂 思不樂,胸腹中若痛,言語戰慄,惡寒恍惚,面赤目黃, 喜衄。診其脈左右寸口,兩虛而微者是也。

小腸虛則傷寒,寒則泄膿血,或泄黑水。左寸口脈浮 而微,軟弱不禁。按病驚狂無所守,下空空然不能語 者是也。

脾虛則多癖,喜吞酸痢不已。精不勝元氣之失溺,不 能自持,其脈如鳥之距,曰「不及。」病在內,令人中滿不 食乏力,手足緩弱不遂,涎引口中,四肢腫脹,溏泄,不 時夢中飲食。脾氣虛則大便活,小便不利,汗出不止, 五液注下,為五色注下利,夢飲食不足也。

胃虛則腸鳴脹滿,引出滑泄,不足則多饑不消食。脈 浮大者,虛也。浮而微滑者,亦虛也。

肺虛則寒生欬息,利下少氣力,多悲感,其脈來毛而 微,曰「不及」,病在內,令人喘呼而欬,上氣見血,下聞病 音。又欬而遺小便者,上虛不能制下故也。又虛則力 乏喘促,右脅脹,語言氣短者是也。

大腸虛寒,則滑泄不定。又虛則喜滿欬喘,咽中如核 妨矣。

腎脈沉濡曰「平」,若其去如數者,為不及,病在內,令人 心如懸,小腸腹滿,小便滑,變黃色。虛則胸中痛,夢船 溺人,腎乏精徹,背與腰相引而疼,饑見飽減,又喉鳴, 坐而喘,欬血出,為腎虛寒氣欲絕也。

膀胱虛,則引起氣入肺。

三焦者,入三元之氣也。上焦虛則不能制下,遺便溺, 頭面腫;中焦虛則腸鳴膨脹;下焦虛寒則大小便泄 下不止。

《唐孫思邈千金方》

《臟腑虛勞證脈》

肝傷,其人脫肉,又臥口欲得張,時時手足青,目瞑,瞳 人痛,此為肝臟傷所致也。

左手關上脈陰虛者,足厥陰經也。病苦脅下堅,寒熱 腹滿,不欲飲食,腹脹悒悒不樂,婦人月經不利,腰腹 痛,名曰肝虛寒也。

左手關上脈陰陽俱虛者,足厥陰與少陽經俱虛也。 病苦恍惚,尸厥不知人,妄見少氣不能言,時時自驚, 名曰肝膽俱虛也。

肝勞病者,補心氣以益之。心旺則感於肝,人逆春氣, 則足少陽不生,而肝氣內變,順之則生,逆之則死,順 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關格」,病則生矣。 心傷,其人勞倦,頭面赤而下重,心中痛徹背,自煩,發 熱,當臍跳,診其脈弦,此為心臟傷所致也。

左手關上脈陽虛者,足少陽經也。病苦眩、厥、痿,足指 不能搖,躄不能起,僵仆,目黃,失精䀮䀮,名曰膽虛寒 也。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氣少者,屬於心,心氣虛者,其 人即畏,合目欲眠,夢遠行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陰 氣衰者即為癲,陽氣衰者即為狂。五臟者,魂魄之宅 舍,精神之所依託也。魂魄飛揚者,其五臟空虛也,即 邪神居之,神靈所使,鬼而下之,脈短而微,其臟不足, 則魂魄不安,魂屬於肝,魄屬於肺,肺主津液,即為涕 泣出。肺氣衰者。即泣出。肝氣衰者。魂不安。肝主善怒。 其聲呼。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虛者,手少陰經也。病苦悸 恐不樂,心腹痛,難以言,心如寒,恍惚,名曰心虛寒也。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陽虛者,手太陽經也。病苦顱 際偏頭痛,耳頰痛,名曰「小腸虛寒也。」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陽俱虛者,手少陰與巨陽 經俱病也。病苦洞泄,苦寒少氣,四肢厥,腸澼,名曰心 小腸俱虛也。

心勞病者,補脾氣以益之,脾王則感於心矣。人逆夏 氣,則手太陽不長,而心氣內洞,順之則生,逆之則死, 順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關格」,病則生矣。 脾氣弱,病利下白腸垢,大便堅,不能更衣,汗出不止, 名曰「脾氣弱。」或五液注下,青黃赤白黑。

右手關上脈陰虛者,足太陰經也。病苦泄注,腹滿氣 逆,霍亂嘔吐,黃癉,心煩不得臥,腸鳴,名曰脾虛冷也。 右手關上脈陽虛者,足陽明經也。病苦脛寒,不得臥, 惡風寒灑灑,目急,腹痛虛鳴。外臺作耳虛鳴時寒時熱,脣口 乾,面目浮腫,名曰「胃虛冷」也。

右手關上脈陰陽俱虛者,足太陰與陽明俱虛也。病 苦胃中如空狀,少氣不足以息,四逆寒,泄注不已,名 曰脾胃俱虛也。

脾勞病者,補肺氣以益之。肺旺則感於脾。是以聖人 春夏養陽氣,秋冬養陰氣,以順其根本矣。肝心為陽, 脾肺腎為陰,逆其根則伐其本。陰陽四時者,萬物之 終始也。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陰虛者,手太陰經也。病苦少 氣不足以息,嗌乾不津液,名曰肺虛冷也。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陽虛者,手陽明經也。病苦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