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7 (1700-1725).djvu/10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也。可下數百行而愈。

《痿病風病異治辨》

按:丹溪痿病與風病異治諸論,蓋因《局方》治中風,孟 浪用發表行濕之藥,戕賊血氣,誅伐根本,不知補養 之法,故引痿病以救《局方》之失,而其言如此。然《局方》 所述中風,手足不隨起,便須人,神魂恍惚,不語語澀 等證,即《內經》熱病相同,至於異處,不得不察。《鍼經》刺 節真邪云:「真氣去,邪獨留,發為偏枯。」《痿論》云:「陽明虛 則宗筋縱,帶脈不引,而足痿不用。」由是知手足不隨 者,在偏枯,手足為邪氣阻塞脈道而然。在痿病則陽 明虛,宗筋縱,帶脈不引而然也。痱病有言變志亂之 證,痿病則無之也。痱病又名風痱,而內傷外感兼備, 痿病獨得於內傷也。痱病發於擊仆之暴,痿病發於 怠惰之漸也。凡此皆明痱與痿,明是兩疾也。

《王綸明醫雜著》

《痿證不可作風治》

癱瘓痿軟之病,此是無血,及兼痰火濕熱耳。古人云: 「不可作風治,而用風藥」,謂小續命湯、西州續命湯、排 風湯等藥,如羌活、防風、麻黃、桂枝、烏頭、細莘等劑,皆 發散風邪,開通腠理之藥,若誤用之,陰血愈燥也。

按:前證江南之人所致者,多屬陰虛氣虛,濕熱相火,其癱瘓痿軟,多屬手足陽明等經陰虛濕熱,治者審之。

《李中梓醫宗必讀》

《總論》

按痿者,重疾也。故《內經》疊出諸篇,而前哲之集方論 者,或附見於虛癆,或附見於風濕,大失經旨,賴丹溪 特表而出之,惜乎言之未備也。經言病本,雖五臟各 有,而獨重太陰肺經。經言治法,雖諸經各調,而獨重 陽明胃經。此其說何居乎?肺金體燥,居上而主氣化, 以行令於一身,畏火者也。五臟之熱火熏蒸,則金被 尅而肺熱葉焦,故致疾有五臟之殊,而手太陰之地, 未有不傷者也。胃土體濕,居中而受水穀以灌溉於 四肢,畏木者也,肺經之受邪失正,則木無制而侮其 所勝,故治法有五臟之分,而足陽明之地,未有或遺 者也。夫既曰肺傷,則治之亦宜在肺矣,而岐伯獨取 陽明,又何也?《靈樞》所謂「真氣所受於天,與穀氣并而 充身。陽明虛則五臟無所禀,不能行血氣,濡筋骨,利 關節,故百體中隨其不得受水穀處,不用而為痿」,不 獨取陽明而何取哉?所以丹溪云:「瀉南方則肺金清 而東方不實,何胃傷之有?補北方則心火降而西方 不虛,何肺熱之有?」斯言當矣。若胃虛減食者,當以芳 香辛溫之劑治之。若拘於瀉南之說。則胃愈傷矣。誠 能本此施治。其於痿也。思過半矣。至於七情六淫。挾 有多端。臨病製方。非筆舌所能罄耳。

《治法》

心火盛者,涼膈散。肝火動者,小柴胡湯。水虛火炎者, 六味地黃丸。痰多者,貝母䒷蔞散。 心氣熱則脈痿,鐵粉、銀箔、黃連、苦參、龍膽草、石蜜、牛 黃、龍齒、秦艽、白蘚皮、牡丹皮、地骨皮、雷丸、犀角之屬。 肝氣熱則筋痿,生地黃、天門冬、百合、紫葳、白蒺藜、杜 仲、萆薢、菟絲子、川牛膝、防風、黃芩、黃連之屬。

脾氣熱則肉痿,二朮、二陳、霞天膏之屬。

腎氣熱則骨痿,金剛丸、牛膝丸、加味四斤丸、「煨腎丸。」 肺熱痿,黃芪、天麥門冬、石斛、百合、山藥、犀角通草、桔 梗、枯芩、山梔、杏仁、秦艽之屬。

挾濕熱,健步丸加黃蘗、蒼朮、黃芩。或「清燥湯。」

濕痰,二陳、二妙、竹瀝、薑汁。

血虛,四物湯、二妙散、補陰丸。

氣虛,四君子湯合「二妙散。」

氣血俱虛,十全大補湯。

食積,「木香檳榔丸。」

死血:桃仁、紅花、蓬朮、穿山甲、四物湯。

實而有積,三化湯、承氣湯下數十遍而愈。

腎肝下虛,補益腎肝丸、「《神龜》滋陰丸」、補益丸、「虎潛丸。」

《王肯堂證治準繩》

《總論》

痿者,手足痿軟而無力,百節緩縱而不收也。聖人以 痿病在諸證為切要,故特著篇目,分五臟之熱,名病 其所屬。皮、脈、筋、肉、骨之痿,致足不任於地。及敘五臟 得熱之邪,則以一臟因一邪所傷。觀其微旨,是用五 志、五勞、六淫,從臟氣所要者,各舉其一,以為例耳。若 《會通》八十一篇而言,便見五勞、五志、六淫,盡得成五 臟之熱。以為痿也。何則?言肺氣熱則皮痿。因有所失 亡。所求不得者與他篇之謂始。「後貧,雖不傷邪,皮 焦筋屈,痿躄為攣」者,同是一於七情之不揚,若《病機》 之謂諸痿喘嘔,諸氣憤鬱,皆屬於上者言之。即此可 推何熱而不為痿?何脈而不為熱也?如言心氣熱為 脈痿,因得之悲哀太甚,陽氣內動而血崩,大經空虛, 乃為脈痿,此以心為神明之官,主脈為要者言也。及 乎推之,五臟各有神,各有志,若怒「則氣上逆,甚則嘔